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送王船,人对海洋的敬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1月21日
版次:
12
闽南“送王船”仪式盛况。 视觉中国供图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在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沿海地区,民众大多靠海为生,面对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大海,人们相信通过“做好事”,便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因此,“送王船”这一被民众习称为“做好事”的禳灾祈安仪式在两地的相关地区广为流传,代代相承。
不久前,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中国东南沿海和马来西亚共同传承的一种祭祀巡游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人乡情,更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近年来,每逢中国农历正月十五,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和中国闽台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送王船巡游活动。
该遗产项目植根于两地滨海地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的民间信俗。“王爷”是当地民众对这位神明的俗称,人们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的亡魂被人们尊称为“好兄弟”,他们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着“好兄弟”一起出海远行,去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
在闽南,送王船大多每三年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送王船则多在农历闰年的旱季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
送王船仪式包括选主会、竖灯篙、造王船、迎王、祀王、普度、巡境送王等内容组成。
选主会,就是选出送王船的主祭。社区宫庙、宗祠理事会,在仪式活动中发挥着策划、组织和管理的作用。理事们通过掷筊来确认主家、头家或炉主,他们分别担任主祭和陪祭。在整场送王船活动中,一切费用都是社区居民自愿捐赠的。举办送王船活动,往往体现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在马六甲,社区还需要选出一位王船主任,负责组织巡境送王活动,一般会由当地的峇峇娘惹会长担任。
竖灯篙标志着送王船活动的正式开始,人们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
造王船即工匠按照传统工序精心制作木质或纸质的王船船模。王船是王爷巡境的座驾,其制作过程有一套特定的仪式,主要环节有:安龙骨、安龙目、请帆、立桅、进水。
迎王时,人们在海边迎来新一任的“代天巡狩王爷”,此时的王爷尚不具有法相,人们用轿子将“看不见”的王爷迎请到宫庙或祠堂供奉起来,在庙里“置府”,最后将纸扎的王爷请入府中,由师公“开眼”后,这尊纸扎的王爷就具备了神性。
前来祀王的人们向王爷献礼,并表示崇敬和祈求庇佑。家家户户都会送来贡品款待“好兄弟”,使他们得以“普度”。
巡境送王是整个仪式的高潮。在闽南,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各地的送王船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
“送王船”起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送彩船习俗,宋元时期就有相关科仪本《神霄遣瘟送船仪》的流传,虽藏于《道法会元》之中,但追其根本也是民间巫仪与道法的结合之成果。送船习俗原本以送瘟为目的,时间多在农历五月端午,或春夏之交疫厉作祟时节,明代两湖流域端午龙舟竞渡后把龙船烧化也有送瘟之意。海南省博物馆藏有《龙舟大神宝像图》一轴,其内容就是以都天元帅为领,用龙舟宝船押送瘟部众神等前去仙乡蓬莱。
清乾隆的《泉州府志·卷26·风俗·岁时》便记载了这么一场五月节送瘟船的仪式:“是月(五月)无定日,里社禳灾,先日诞道设醮,至其以纸为大舟及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
如今,承担送王船文化传承的是马六甲当地的勇全殿。从勇全殿的记载来看,当地人制造王船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有近200年历史。民俗性质的送王船活动近年来都会举行。送王船虽是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但多年以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
从勇全殿能够找到的历史文物来看,送王船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的嘉庆和道光年间。海外华人与中国人从那时候起就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开始了共同的文化活动。因此,“送王船”可以说是远古巫仪、斋醮礼仪与民间精神狂欢的结合,是一场“海洋文化的狂欢节”,丰富多元的仪式,正是对应着旧时坎坷不断、悲喜交加的生活方式,而回归民间信仰的目的无非是趋吉避凶。从最早疫病的忧虑,到四处讨生活的艰险,乃至秋后丰收的喜悦,都浓缩在其中。狂欢能够为压抑多年的情绪打开缺口,就如同火焰既有光明也有重生,热烈过后,带来的是拼搏的勇气重生,而不是绚烂过后的虚无。
此次送王船申遗的成功,本质上是历史上沿海华人社区文化的共鸣,也是向海而生的先民们的精神遗存,但更是在文化上生生不息的传承结果。
□南农
上一篇:
人人之说
下一篇:
哥哥的礼物
上一篇:
人人之说
下一篇:
哥哥的礼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