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农村财富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增城八举措探索丝苗米低碳种植
加快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水稻绿色生产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8月10日
版次:
06
创新智慧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 梁煜
日前,广州市增城区已进入晚造插秧的农忙时节。步入增城区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嫩绿的秧苗整齐匀称。增城享有“中国丝苗米之乡”盛誉,2020年以来增城区以丝苗米产业优势为基础,以高产减碳为生产目标,高位推进省级丝苗米产业园的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碳中和是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振兴的关键词。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稳产保供的基础上,引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固碳科技,变碳源为碳汇,是农业赋能碳中和的潜力所在。
从低产高碳转向高产减碳
在水稻种植业中,碳排放主要来自施用化肥、焚烧水稻秸秆、随地丢弃秧盘农膜等,通过减少以上行为从而减少碳排放的“低碳措施”,有利于保持并优化土地肥力、提高产能水平,改善大气质量,进而达到高产减碳的良好效果。增城在发展水稻种植业时坚持质量与环境并重,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创新采用“低碳八举措”,推广绿色低碳种植模式。
一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增城区大力推广水稻测土配方和“三控”施肥技术,减少氮、磷使用。全区共设立耕地地力质量监测点63个,每年监测土壤基本情况。持续向土壤含磷丰富的种植户派发《化肥控磷减磷和减量使用倡议书》10万份、《增城区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5万份,明确建议施用氮钾二元配方肥、低磷配方肥即可满足增城丝苗的生育期营养需求。
二是水旱轮作恢复农田生态环境。增城区通过增加种粮补贴,引导和鼓励种植企业和大户实施“菜-稻-菜”“稻-稻-菜”轮作种植丝苗米,帮助恢复和提升耕地地力。
三是回收清理农资固体废弃物。2019年,增城区印发《增城区农资固体废弃物监管工作方案》,开展全区农资固体废弃物清理回收工作。组织农固废回收专业队伍深入农田果园进行排查清理,累计清理回收农资固体废弃物138.8吨,是全市第一个集中回收农固废的行政区。
四是回收利用水稻秸秆。增城区从2020年起,补贴水稻机械收割碎秆还田,每亩补贴50元。据统计,增城区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2.44%,基本杜绝水稻秸秆露天焚烧的情况发生。
五是鼓励施用有机肥。自2018年起,增城区开展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工作,吸引辖区内的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购置商品有机肥,减少使用高磷通用型复混肥,2021年,对符合条件的种植场发放商品有机肥购置补贴400元/吨。去年,增城区有机肥施用量为6.9万吨,有效替代化肥使用。
六是推动水稻精量旱直播技术使用。技术农机农艺相结合,可一次同步完成平地、开沟、播种、覆土等工序,具有高效、节水、防鼠鸟、用种精量、播种均匀、基本苗足、抗倒、稳产、省工、节本、环保等优点,比育苗移栽节水30%以上。
七是推广植保无人机作业实施统防统治。全区累计培育27家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农用无人机保有量157台。2021年上半年,初步统计推广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2.3万亩次。
八是积极发展冬种绿肥栽培技术。种植和利用绿肥培肥地力,是稳产保产、提高作物品质的有效途径。发展冬种绿肥,对保持水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具有独特的作用。增城区近年来大力推广冬种绿肥,2020年推广面积1.1万亩。
让低碳种植成为常态
在迈向高产减碳的过程中,增城区已经取得初步成果。2020年,增城区丝苗米种植面积约达12.32万亩,产量4.32万吨,产业链总值逾20亿元。以丝苗米产业园和种粮大户为重点,推广水稻精量直播技术,落实水稻精量直播作业补贴政策,增加水稻精量直播面积,实现生产轻型化、专业化、规模化。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重点工作,大力推广水稻测土配方和“三控”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多渠道加大农田有机物料和碱性土壤调理剂的投入量,培肥土壤,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增城丝苗降碳增效。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收割碎秆还田,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回收农业固体废弃物,鼓励相关企业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实现农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循环利用。
下一阶段,增城将进一步贯彻绿色低碳新理念,建立增城丝苗米低碳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减量循环、变废为宝上下功夫,让低碳种植成为常态。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丝苗米产业为工作重点,依靠龙头粮企的现代化管理优势、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探索联农利益机制,通过数字农业、智慧管控、无人设备等技术介入,探索碳中和和水稻种植的“增城模式”。
创新智慧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广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