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阳东打造对虾养殖全产业链

规模化养虾达3万亩,工厂化养殖新技术快速发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8月12日版次:10
  夏季的高温还在延续,在阳东雅韶镇,阳江市阳东区新鸿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下称“新鸿发”)育苗车间里,工人正站在养殖池边泼撒微生物制剂,一瓢瓢带着红糖甜味儿的酱色液体融入水中。“我们前阵子刚卖完今年的第二造虾,现在池子里的是第三造虾苗。”新鸿发副厂长余庆赏边说边在池里打捞,深绿兜网中的幼虾透亮轻小,须脚灵动。
  这里属于阳江市阳东对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产业园”),覆盖雅韶、大沟、东平、新州4个镇,到202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45.36亿元,其中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1.23亿元。园区内,企业工厂化养虾实现稳定年产8造,每平方米产量10斤;农户发展规模化对虾养殖面积达3万亩;在此基础上,产业园正加强统筹规划,引入更多企业,打造对虾养殖产业链,建设对虾特色产业带。
基础设施升级
规模效益凸显

  1996年,新鸿发就开始在阳东养虾,2006年正式注册成立公司,2019年阳东对虾产业园开始创建时,这家公司是9个实施主体之一。
  “我们现在两个车间共100个池子,一部分育苗,另一部分养成虾。”余庆赏介绍,两个标准化工厂养殖车间能达到不受天气影响、水质可控等效果,他们还联合中山大学技术团队,在生态处理池基础上增加两级生物处理池,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富营养化,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和生态环境稳定。
  余庆赏说,在实施产业园项目前,他们的一些高位池还是利用土塘搭建起来的,“基础设施跟上后,现在的亩产最高能达到万斤。”实际上,新鸿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全年高产、稳产多造、精准控制的现代工业化对虾养殖体系。更令余庆赏高兴的是,他发现他们作为实施主体,在完善提升基础设施、改进养殖技术的同时,也给周边的养殖户带来提升。
  据了解,目前产业园内已完成了280亩对虾高位池养殖改造,搭建310亩养殖设施大棚,规模化养虾基础设施得到升级完善;同时,对虾工厂化循环水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已经在产业园区内普遍推广,部分对虾养殖示范基地还能实现在线实时监控、智能化调控与投饵,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产业园区整体的技术和装备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应用生态技术
打造高效养殖

  阳江市阳东区南湾水产有限公司(下称“南湾水产”)位于大沟镇,这里养虾运用的是三级跑道池。南湾水产总经理陈飞说,目前投产的两个养殖车间,共有28条三阶段跑道式养殖池生产线,2020年投产至今,已经产出了8批虾。
  除了三级跑道式养殖池的养殖模式外,南湾水产的生物絮团技术也让人印象深刻。据介绍,生物絮团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养殖技术,其中的细菌可将养殖水体里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转化为可用的菌体蛋白质,同时细菌也粘附有机碎屑、残饵和排泄物等集成絮团进入食物链,可有效解决养殖水体有害物质累积的问题。看着车间里排出的循环水体,陈飞说,“整个养殖过程的水体都是很清洁干净的,养出来的对虾品质也有保证。”
  陈飞介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是南湾水产的技术合作单位,“常驻在养殖基地的科技人员就有五六人。”同时,产业园3间对虾养殖疫病检测检验室就有一间落户于南湾水产。去年正式投产至今,南湾水产的产值在6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陈飞说,公司正在谋划扩大生产,“今年刚租下160亩地,现在总占地面积在200亩左右。”
园区纵深规划
增强辐射效应

  “我们想打造的是10万亩以对虾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产业园。”阳东区副区长陈必润说,这也是阳东区正在谋划推进的大事,”能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打造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平台。
  陈必润认为,打造好对虾产业不仅能惠及企业,对周边乡村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产业发展能联动乡村,村民能够在这里工作甚至能进行一些基本运营,外出的人口就会回来”。
  笔者从阳东区获悉,大沟镇已成功被评为全国对虾养殖专业镇。截至目前,阳东区对虾产业园除了升级完善规模化养虾基础设施外,也已经建成对虾加工中心、农产品加工营销展示中心和旅游特产风情馆,并新建两个冷库,正在加快产销一体化融合速度。目前,产业园正谋划引进企业,将土地盘活,有了产业基础后便推进辐射周边村庄,打造阳东区的海洋小镇。
□农艳芳

下一篇:恒兴崖南虾苗基地开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