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中国种业的开放潜力有多大?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种业发展合作高端论坛”举办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10日版次:07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中国种子协会签订合作伙伴协议。

  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珺

  保持开放和交流合作,农业与种业才能可持续发展。11月7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系列活动“种业发展合作高端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以“共谋发展、共促合作、共求创新、共享红利”为主题,汇聚国内外种业人士,多维度思考构建种业创新合作体系。
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
  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农作物种业专区,全方位展示国际种业的新趋势、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为我国种业搭建高规格、高层次、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刘福学在论坛上强调,进博会响应种业振兴行动的号召,未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将从打造种业产业交流高地、搭建政商对话交流平台、涵养农作物种业创新生态等推进工作,与农业农村部、中国种子协会、中国种子企业一道做好衔接配合,形成推进种业振兴的合力。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国种子协会会长张延秋表示,自2017年以来,中国农作物种子进出口贸易平稳发展,进出口金额保持在6亿美元以上,2021年更是克服了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进出口额首次超过7亿美元,达到7.8亿美元。可以说,中国种业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国际贸易活力越来越强。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勇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种业和中国芯片的国际化程度南辕北辙,没有可比性,种业的自给率超过98%,具有安全性但缺少全球化,而芯片的自给率不到20%,要放缓全球化。因此,中国种业应该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加大开放,欢迎外资企业走进来,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兼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刘石也认为,我国种业应该有序地推进开放和国际合作进程,这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让更多农户和消费者受益。
生物技术对比国外有差距
  尽管我国种业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生物技术领域与世界前沿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我国种业科技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几面的挑战:一是基因资源深度挖掘鉴定评价不足,新品种遗传相似性较高,制约粮食生产能力及国际市场占有率;二是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原创不足,导致玉米、大豆等作物竞争力不强,处于跟跑阶段;三是前沿育种技术短板依然突出,核心技术专利缺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四是重大新品种研制能力不足,新一代产品迭代升级滞后;五是种业企业育种创新能力弱,7300多家农作物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不足百家;六是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善,上中下游衔接不紧密。
  随着全球种业市场的快速增长,完善的科研组织机制和重大的技术、产品突破,将有助于我国种业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斌认为,作物科学创新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团队提出两个关于未来种质创新的设想,其一是构建水稻优良杂交组合预测模型,其二是绘制基于基因组学的育种导航图,这些方法的利用将有助于提高育种的速度和效率。
金融保险助推种业振兴
  本次论坛上,中国银行副行长王志恒表示,中国银行愿与各位同仁共同致力于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从三方面做好工作:首先,强化金融资金引导,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深化投、贷、债、股、保、租联动,满足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等多样化融资需求。其次,优化金融服务模式调动集团基金、投行、租赁等不同板块力量,提供差异化、综合化、全周期金融服务;再是,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借助全球化机构网络优势,聚焦种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类主体,打造境内外一体化服务体系。
  不同的种业生产模式,风险承担的主体也不同,针对各环节所面临的风险,保险行业会提供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包括种业生产保险、技术开发保险、知识产权保险以及其他传统保险产品。但开展种业保险服务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制约因素,如相关主体对制种保险的认识不充分、行业基础设施不太完善、制种业区域分布集中,风险难以有效分散等。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农险创新研发中心总经理饶伟民表示,种业保险需要围绕种业特点,从产品供给、金融协同、配套政策方面着手,丰富产品类型,扩大保障范围,这样才能持续提升保险“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和中国种子协会签订合作伙伴协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