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给“农民造飞机”泼一盆冷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17日版次:02
| 快评 |
  在一间农家小院的车库里,停放着一架载人飞机,设计制造它的“工程师”,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凭的36岁男子。11月14日,来自河南商丘的时松波告诉记者,他已经先后制造了5架载人飞机,并成功试飞,“目前正在设计制造第六架飞机,希望今后能够驾驶自己的飞机在黄河上空翱翔。”
  人,诗意地栖居,却又被束缚于大地之上。摆脱地心引力,翱翔于九天之上,历来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直到莱特兄弟试飞成功,彻底改变了人类命运,我们的尊严和自由意识也得以高扬。及至当下,飞机成为高科技融合的象征。知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深,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飞行失败。实践证明,以一己之力造飞机是痴人说梦。为此,无数先行者已经作出牺牲,这些都应该成为今人的宝贵遗产。罔顾前人教训,就要做好重蹈覆辙的准备。
  农民造飞机,既无必要也无可能。从必要性看,如今的各种飞机有技术成熟的正规厂家在大批量生产,如何用得着非专业的农民去劳心费神地“研制”?从可能性来看,造飞机的材料既要结实又要轻,而这也意味着最贵,普通农民无力承担。飞机的多向运动远比汽车的平面运动复杂,这对机械机构提出更高要求。更要命的是,造飞机的容错率很低,试错成本又极高。一旦机械设备或操纵装置出现问题,就会酿成机毁人亡的惨剧。2007年,因造飞机出名的山东农民谭成年,就不幸坠亡在一个农家院子里。
  撇开高技术门槛不谈,飞机的试验飞行涉及公共安全。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对飞机制造实行严苛生产许可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制造飞机。十多年前,越南一农民花了7年时间、3万美元造了一架直升机。因担心危害公共安全,越南军方没收了这架直升机。前两年,安徽怀宁一农民自己造飞机飞上天,当地农民吓得报警,相关部门因危害公共安全责令其拆解。
  既然门槛如此之高,为何还有不少农民热衷于造飞机?这是因为在时间和场地上,农民都有很大优势。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使他们有一定的农闲时间;自家院子可以造飞机,空旷的野地可以用于试飞。可这些优势都不足以弥补他们在专业上的短板——很多人连气动原理都弄不明白,对飞行远离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莱特兄弟之前的水平上。文化、经济和物质水平,都决定了他们只能在简陋条件下“闭门造机”。
  在既无理论指导又无试验条件的情况下,这些散装飞机几乎没有能飞远的,遑论商业价值?偶尔有几个能飞的,基本都是由爱好者组装,严格来说算不上“造飞机”。面对此类不理性行为,个别媒体跟风鼓吹甚至声援支持,显得缺乏常识与社会责任感。
  总之,“农民造飞机”既浪费金钱又劳神费力,除了自娱自乐并无社会价值。承认这一点,并非否认同类的诚意与能力,而是展现一种对专业知识的敬畏态度。
(作者别傲,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