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东源:生产托管促粮安 三产融合齐发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1月05日版次:11

  东源县三红糯稻专业合作社的糯稻每亩产量达625公斤。

  骆剑明在稻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东源是广东少有的连片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

  2022年广东粮食产量实现“四连增”,为近十年来最高水平。南粤粮安,离不开产粮大县。作为全省40个产粮大县之一,河源市东源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5.72万吨,增长2.16%;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1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超36万亩,达全年粮食任务的102.65%。
  东源县2021年入选首批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是广东少有的连片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2022年,东源县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牢牢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引导复耕撂荒地、发展生产托管、推动深加工和产业园建设,千方百计稳粮食生产。    □南方农村报记者 戴甜甜 惠婷婷
  千亩稻浪翻滚起伏。2022年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万绿智慧”)的晚稻又是大丰收。据了解,该公司是由广东兆华种业有限公司与东源国资委合资注册成立的农业生产托管企业。
  依托兆华种业的优势资源,万绿智慧转战至托管生产一线,带动当地水稻种植转型发展。“我们公司最大的托管特色是从种子源头开始,定制田间服务。”万绿智慧总经理王键宽表示,该公司在万绿智慧农场示范推广种植“华航51号”“华航香银针”等航天稻优质品种,探索水稻栽培先进技术。
  万绿智慧还利用撂荒地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制种业务,购买制种保险,实现当地杂交稻自产、自销、自收目标。“公司新建的厂房,包括粮仓、烘干机等设备,在这次晚稻收成中投产使用。”王键宽表示。
  万绿智慧出品的大米在电商渠道反响不错。万绿智慧有强大的团队技术支撑,进行资源整合,分工明确,并协助成立了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河源创新研究院,计划培育太空稻米品牌,提高稻米综合效益。
  东源县农业农村局统计,2022年全县生托管服务需求面积在13万亩以上。万绿智慧于2022年1月份成立,托管面积已达3万亩,营业额1000万元。
  从眼镜行业跨至农业发展的骆剑明,2022年承包上百亩田地后,都交由万绿智慧托管。“我们跨到这一行,什么都不懂,还处于摸索阶段。”骆剑明说,托管包括谷种、秧苗、统防统治、打田、插秧、收割等环节,每亩地成本为800元至900元,收费比较合理,托管后效益相对稳定。
  2022年,骆剑明的百亩晚稻亩产达400公斤左右,每亩地平均挣200元左右。他盘算着以后继续扩种稻田,还要收购干谷加工。
  两年来,东源县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要形式,建立完善农业生产托管协办体系、整合分散服务资源,规范补助方式和补助环节。
  东源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在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乡镇县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挂点乡镇,建立县、镇、村、村民小组“四级责任田制”,每块田树立责任田制公示牌,形成了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机制。
  2022年,东源县出台《东源县耕地流转奖补方案》《东源县加强耕地保护确保粮食安全若干措施》等支持政策,统筹财政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和粮食生产中,鼓励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中流转土地并给予奖补。
  广东霸王花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霸王花集团”)由河源县米面制品厂发展而来,历史悠久,旗下的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米排粉的知名企业。
  霸王花集团副总裁朱利昀介绍,霸王花作为东源县丝苗米产业园的牵头实施主体,目前已启动建设新厂房,投入资金大约为3亿元,流转3万亩土地种植丝苗米,其中一半为撂荒地。
  “我们盘活撂荒地,开发种植后,大米将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打造霸王花品牌大米。还将与兆华种业合作,培育更适合米粉生产的稻米品种,生产高端丝苗米米粉产品。”朱利昀表示,粮食安全关乎民生大计,未来十年,霸王花集团将把倾尽全力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食品制造企业,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位于东源上莞镇常美村的一片稻田收割后不久,农机就在田里耕作了。“冬种种子已拉来,准备种紫云英、油菜、芥菜、红薯等,这样四季都轮作。”常美村书记李国平介绍,这片地多年前还是撂荒地。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国平积累了一笔资金,返乡种田,还被选举为村书记。一年后,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种粮大户联合成立东源县裕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租用600多户村民的地,种植丝苗米、花生、红薯等,面积达4200亩。
  “种地一回事,开发撂荒地是另一回事。”李国平说,合作社整合常美村和新民村撂荒地600余亩,除去政府补贴,合作社投入了上百万元完善田埂、围栏与水利设施等。2020年之后,村里的撂荒地全都复耕复种了。
  2022年,合作社种有四五个水稻品种,湿谷亩产最高达600公斤。李国平表示,“农户想继续种就种。不种的话,马上有合作社接手,每亩租金400元左右。”
  尽管在一些村民看来,李国平投资做农业很傻,但他认准的事儿,就要干下去。
  走进在李国平家,迎面就能看到墙上挂着的大地图,上面用小红旗标记着合作社种植的地块与作物。“不能只做第一产,没有稻米加工与自有品牌,效益很难保证。供应链有保障才能让撂荒地持续耕种,增加农民收益,形成长效机制。”李国平在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的支持下,计划再投资1000万元配套建设水稻烘干加工生产基地及销售网络。“稻谷烘干厂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年6月投产。”加上合作社现有的育秧工厂、农机设备等,常美村的稻米加工产业已初具规模。
  搞活三产 立体经营
——让农业红红火火有奔头

  东源县三红糯稻专业合作社距离农田不足1公里,这里正是酿酒、做工的大本营。
  这一合作社设在有40多年历史的客家老房子内,办公现场还放着上世纪的民歌。合作社的李振伟对客家文化情有独钟,他笑称已过上了住客家房子、办客家服务站、听客家山歌、喝客家米酒的梦想生活。
  李振伟是河源市绿纯酿酒厂厂长,爱人肖丽梅是合作社社长。十余年来,夫妻两人默契搭档,壮大事业,目前合作社已有170户农户参加。
  生产车间内,一缸缸糯米酒整齐摆放,糯米酒沸腾发酵,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酒香味。李振伟等创新酿制工艺后,糯米酒能储存二十年之久。据了解,这些糯米酒是由合作社自育品种“康仙糯”作为原料酿制而成。“十多年来,康仙糯不断提纯、复壮,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食味香、甜、软、滑、可口,具备糯稻品质中的独特优点,在当地被称为‘糯王’。”李振伟介绍,康仙糯的亩产有450-475公斤,2022年其高标准农田测产,每亩达625公斤。
  “糯米是由800亩种植基地提供的,合作社还种植了1200亩粤禾丝苗、粤农丝苗、美香占等丝苗米。”肖丽梅介绍,深加工的客家糯米酒、客家米饼、客家油果等非遗产品扩大了糯米原料市场需求,从糯稻到糯酒的全产业链条已带动涧头、顺天、灯塔、船塘、双江等镇560多农户共同发展。
  最近,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铺设了机耕路,田埂也用水泥砌好,再进行田地绿化,要将农田改造为研学场地。“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三产融合。”李振伟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3000万元,全力打造集生产、科研、非遗传承、培训和孵化于一体的客家酿酒文化生态产业园。据了解,绿纯酿酒厂已于2013年成为广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李振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近年来,东源县加快推进国家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做大做强优质水稻、高山油茶、客家绿茶、特色水果等优势产业,构建“一县多园、一镇多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东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县发挥地好水好、政府重视等优势,不断推动撂荒耕地复耕种植水稻,扩大晚造粮食特别是晚稻面积,进一步压实晚造粮食生产面积产量任务到村、到户、到田块,确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东源是广东少有的连片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