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3月02日版次:04

  鲁晓明建议,各级政府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养老顶层设计。 新华社图片

  南方农村报记者 洪畅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2.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我国是世界上农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眼下,厘清农村养老面临的难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和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多年来深耕老龄化问题研究领域,于全国各地开展了多次深度调研。自201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他以第一提案人的身份,在两会上递交了22份提案,涵盖民生福祉、法律制度完善等多个领域,并得到国家有关部委重视和答复。
  今年,鲁晓明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启程赴京之际,鲁晓明接受了南方农村报记者的采访。
关注老人就业◥>
加快立法保障退休老人就业权益

  “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的中青年逐年增多,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远远超前于现有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给农村养老带来了更多挑战。”鲁晓明坦言,农村养老一直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难点、痛点,现阶段各地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差、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足、农村人口空心化加剧、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增多等问题空前凸显,“未富先老现象在农村地区非常普遍”。
  近年来,在前往各地调研的过程中,鲁晓明发现,一些60岁以上的村民还在村里从事着卫生保洁、渔网清理、果园采摘、绿化维护等工作。村民们告诉他,他们现在精神尚好、体力也充沛,还想继续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工作,以赚得更多的报酬来补贴家用,提升家庭经济生活水平。
  “其实,60岁以上的村民如果成日看电视、玩手机或打牌,休闲方式必然过于单调。而赋予60岁以上的‘低龄老年人’继续就业的劳动权利,使其能自食其力增加收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鲁晓明介绍,根据人口学标准,可将老年人口分为低龄老年人口(60-69岁)、中龄老年人口(70-79岁)和高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三部分。
  早在2020年,鲁晓明就在提交的提案中建议,将“积极老龄化”确定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策,载入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参考。同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开发老龄人力资源。
  “很多60多岁的人身体健康、充满活力,能够胜任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是潜在可挖掘的劳动力资源。”鲁晓明表示,要辩证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他指出,老年人口众多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力资源存在巨大的开发潜力:相对于传统的老年人群体而言,年龄处在60到69岁的低龄老年人群体,大多数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实现再就业,是亟待激活的老龄社会潜力。
  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人有2.8亿,占总人口数的19.8%,其中60-69岁的老年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农村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规模庞大的低龄老年人如何继续发挥余热?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老年人力资源?
  鲁晓明建议,各级政府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养老顶层设计,完善养老相关法规和保障机制,积极促进老有所为,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发挥作用,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对于城市老人而言,要为老人再就业保驾护航。“我国现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仅适用于适龄的合法劳动者,缺乏保障退休老人就业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对退休老人再就业没有完善的立法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保障退休老人再就业的法律法规,明确老年人的就业权利和义务,探索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模式。”他认为,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则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发挥余热,投身互助养老等事业。
关注养老模式◥>
探索建设居家社区医养结合体系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不离乡土、不离乡邻,是我国很多农村老人的养老心愿。基于长期的研究和观察,鲁晓明告诉记者,今年他准备就医养结合加强社区养老方面提出提案。
  “家庭和社区是养老的基本场所,老年人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考虑到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和传统家庭生活习惯等特点,鲁晓明认为相较于建设新的养老院等服务机构,把原有的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所、卫生站进行升级改造,在此基础上形成兼具医疗与养老双重功能的医养结合体是更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探索医养结合乃是大势所趋。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失能、慢性病、高龄、残疾等行动不便或确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
  社区、农村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家庭医生、乡村医生是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者”。鲁晓明说,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各地要发挥好家庭医生、乡村医生作用,加强家庭医生、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更好保障社区、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建议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如引进智能设备助力社区养老、为有养老需要的老人提供助老上门服务等,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
  不过,鲁晓明也指出,现阶段各地由于资金缺乏、人才缺乏和制度保障缺失等种种原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社区家庭养老服务功能与老人照护需求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关注失能老人◥>
制定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社会养老难点在农村,农村养老痛点在失能老人。“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迫在眉睫。”鲁晓明强调。
  在广大农村地区,失能造成的照护刚需,给许多原本经济生活条件有限的农村家庭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随着国内老龄化形势的加剧,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在不断增加,“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正成为很多家庭面临的困境,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减轻失能家庭的负担,2016年我国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为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的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资金,成为老龄化社会一项重要的制度探索。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五险一金’之外的社保‘第六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目前仅在全国近五十个城市进行试点参保,且大部分试点城市参保范围仍是以职工人群和城市居民为主。实际上,在医疗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农民收入较低、养老负担严重的农村地区,农民群体是对长期护理保险更为迫切的需求人群。”鲁晓明认为,应对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地区已经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时机和条件已然成熟,制定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恰逢其时。
  鲁晓明告诉记者,面对来势汹汹的“银发浪潮”,今年全国两会上,他还准备提出关于尽快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案。“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全民覆盖,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他指出,当前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工作主要依靠相关指导性文件,权责规定不够明晰,他建议未来国家可以制定一部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法,或者在社会保险法中增设相关章节,以立法形式来规范长期护理保险,保障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运作,更好地推动其长期稳健发展。
  鲁晓明建议,各级政府要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养老顶层设计。                     新华社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