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5版: 焦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逝世
曾多次到广东调研,为“菠萝的海”起名助力徐闻菠萝产业腾飞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3月02日
版次:
05
北京大学2月27日晚发布,著名经济学家、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7日19时3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92岁。
海内海外,人们因“菠萝的海”而认识广东,认识徐闻,而这里的人,也记住了一位经济学家,他就是厉以宁。
作为“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杰出的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是国内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的学者之一,参与推动了“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
他曾多次到广东调研,关注农村经济发展。“菠萝的海”这一称谓正是厉以宁在湛江徐闻调研时的神来之笔。
“菠萝的海齐传颂”
徐闻县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地处热带季风气候,阳光、雨量充沛,覆盖着火山灰的红土地富含矿物质,酸碱度适宜,拥有菠萝种植的绝佳自然条件。
2002年,厉以宁到湛江调研。湛江徐闻县菠萝具有甜酸爽口、清脆多汁等特性,很受顾客欢迎,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到波澜壮阔的菠萝场景,厉以宁脱口而出“菠萝的海”四个字,此后在公开场合频频提及,这四个字很快响彻全国,成了徐闻菠萝产区一个响亮的名号。
这“海”的形成,名副其实。徐闻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全国每3个菠萝就有1个产自徐闻。其菠萝种植有近百年历史,2022年种植面积总计约35万亩,年产量约79.6万吨。其中,94%为巴厘菠萝。
有一篇文章介绍,菠萝产区景观:“大地曲线优美,田园四季斑斓,村庄散落在绿树花丛,巨大的白色风车群在瓦蓝的天空中悠然转动,村道蜿蜒,空气中飘散着菠萝的清香,怡然的风情为‘菠萝的海’,添上无限诗意和美好情怀。”无论幅员还是景观,“菠萝的海”称谓,当之无愧。
14年后,2016年厉以宁教授再次到湛江调研,并写下了《踏莎行·再到广东湛江》这一首诗。“阵阵清风,琴弦自弄,园林再到谁迎送?导游已换几批人,菠萝的海齐传颂。漂洗珍珠,莫教手冻,尽心挑选名声重。喜见中外客商来,全球珠市原非梦。”
干部群众接续奋斗
2002年厉以宁教授调研时,很希望湛江菠萝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在与当地的官员、果农、珍珠养殖户等座谈交流时,他专门提到了要做出规模、做出品牌、做出效益的努力方向。
在《中国道路与三农问题》一书中,厉以宁教授提到,“同市场的联系越多,越密切,他们(农民)创业的热情就越高,他们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农民自身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农村面貌的更新,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一论断与广东“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理念高度契合。
2019年,徐闻菠萝探索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建设,有效破解“果贱伤农”难题。在“12221”市场体系的牵引下,徐闻县坚持生产市场两手抓,以市场引导生产,徐闻菠萝品牌声名鹊起、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五年来,徐闻菠萝产量从50多万吨到近80万吨,田头均价从几毛/斤到最高3元/斤,人均GDP由23748元增至33676元,产业发展信心得到提振。
将市场挺在生产前,以市场促生产,生产与市场两手抓两手硬。
五年来,广东的干部群众奋发作为,接续奋斗,市场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菠萝的海”15万农民增产增收,这是对情牵这片土地的经济学家最好的告慰与怀念。
□南方农村报综合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未来两年直播带货人才缺口可达4000万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未来两年直播带货人才缺口可达4000万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