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考古遗址“串珠成链” 岭南文脉“旅味渐浓”

2022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及首批广东省考古游径公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0日版次:05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4月17日,在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承办、广东省博物馆协办的“2022年度广东省重要考古发现暨文物保护利用推介活动”在省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为适应新时代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新要求新趋势,不断提升广东文物考古工作和科学研究水平,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活动现场共发布了5项年度重要考古发现、11个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以及首批4条广东省考古游径。
  经过专家评审,“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项目分别是:清远市英德市岩山寨遗址石尾头地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项目地块南越国至清代遗址、潮州市湘桥区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佛山市南海区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宋代窑址、惠州市惠东县三官坑明代窑址。
  岭南文化积淀厚重,史迹星布。为让散落在广袤田野中的考古成果活起来,广东省持续推进游径创建,向社会公布“广东考古游径”。
  “游径”建设是我省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广东于2019年启动“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创建工作,已公布114条游径。本次发布后,广东省游径的总量增至118条。
  考古游径如何选定?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系统梳理全省考古资源的基础上,将其中已开放、具有旅游发展功能或潜力的考古项目“串珠成链”,最终形成了珠三角考古游径、粤东考古游径、粤西考古游径、粤北考古游径4条游径。
  这4条考古游径共涉及省内12个城市、24个考古文旅资源点,考古年代跨越了数十万年的时光,其中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珠三角考古游径为例,沿途包括东莞蚝岗遗址、广州莲花山古采石场、佛山西樵山石燕岩采石场、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等代表性考古资源点,游客能够在考古文物中感知珠三角的沧桑巨变,领略内涵丰富、开放包容的岭南文化。
  粤东考古游径则依托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等重要地标,串联起古代窑址、古桥、古港、古代沉船等考古资源,彰显粤东在中国海外交通史、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考古游径将考古成果、考古遗址转换为旅游场景,让沉静的文物考古资源再次焕发时代光彩。在广东考古游径的指引下,游客可依托高铁、自驾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全省开始路径清晰、内涵丰富的考古历史文化游,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
  此外,活动现场还公布了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来自省内8个地市的11个项目入选,分别为:广州市柏园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文冲陆氏大宗祠活化利用项目、广州市周恩来同志主持的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韶关市隆盛酱园博物馆(隆盛酱园老楼)活化利用项目、深圳市大田匠作文化村(大田世居)活化利用项目、珠海市无用手工纺织传习馆(玉我唐公祠)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孔庙活化利用项目、佛山市和之美学馆(和之梁公祠)活化利用项目、潮州市广济门城楼活化利用项目、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江门市龚昌荣故居活化利用项目。
 □粤文旅宣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