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全国饲料大省13强 南方占十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15日版次:10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冯定远。

  南方农村报记者 彭进
实习生 杨威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极为显著,中国饲料行业亦是如此,南北各有特色。相较于北方饲料业,南方饲料业有其独特之处。据统计,13个千万吨饲料大省中,南方占比多达10个。可见,南方饲料业在中国饲料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服务南方饲料行业,针对性研讨南方技术与方案,在首届南方动物营养论坛举办之际,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冯定远。
六大特色
  由于气候、原料资源、养殖结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南北饲料行业其实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南方饲料行业一般被认为是比较有特点的。冯定远表示,饲料行业所说的“南方”更多的是从地理、气候、养殖地环境等因素考量。从行政区域划分,包括华南、西南,再加上东南的福建、江西。
  据统计,全国超1000万吨的饲料大省,全国共有13个,分别是山东、广东、广西、辽宁、河南、江苏、河北、四川、湖北、湖南、福建、安徽、江西。其中,有10个属于南方,只有山东、辽宁、河北三个省属于北方。在品类龙头上,广东分别居猪料和水产料第一,山东居肉禽料第一,河北为蛋禽料第一。
  相较于北方饲料而言,冯定远认为南方饲料行业拥有六大特点。
  第一,南方饲料的发展时间是要早于北方饲料的。现代最早的饲料与动物营养的应用也是在南方,所历史积淀比较深厚。
  第二,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也较早,像广东正大康地对饲料行业的辐射作用就很大。最早的现代养猪企业如广三保也是在广东,所以对于一些新知识、新理念、新产品的应用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广东本地高校等科研机构做研发与市场的结合比较紧密,饲料人才集中、交流比较多。
  第四,广东并不是一个原料的主产区,这从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劣势,但同时也是一个优势。广东对于饲料原料的应用相对灵活,不像一些原料的主产区在原料的应用上非常固化,广东会不断地根据市场的情况来调整原料的应用。
  第五,广东早期诞生了一批先进的、大型的农牧饲料企业,这些企业对整个饲料和动物营养行业也起到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第六,配方技术灵活。在研制配方时,不会只注重营养,还会综合考量动物生产、市场需要、供应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两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中国农牧行业的前一二十年基本上是由饲料行业推动发展,养殖企业尤其是中小养殖企业属于被教育的对象,故而饲料行业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会进一步加剧南北养殖理念和风格的差异。比如,在家禽养殖领域,北方以养殖白鸡为主,南方则以黄鸡为主。在生猪养殖领域,南北的规模亦不同。根据官方统计数据,2022年,十大生猪出栏大省,属于黄河以北的只有山东和黑龙江两个。
  而养殖差异正是南方饲料行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冯定远认为,南方的养殖特别是以广东为例,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同社会有着巨大的矛盾。这不仅仅是指养殖污染,也包括饲料生产的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制约了饲料行业的发展。养殖和饲料生产原先是集中在顺德一带,现在越来越往粤东、西北方向,甚至往广西等其他地方发展,这导致了很多企业的老板不愿意去做更多更深远的投资。广东部分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养殖行业,环保要求高。养殖行业带来不了很多的税收,部分区域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也十分有限。
  此外,这两年很多饲料企业随着产业链的调整都进军养殖行业,对传统饲料企业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冯定远认为,对于传统饲料企业的前景,具体还是要结合实际国情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从市场总体来看,传统饲料企业肯定是遇到挑战的,养殖、饲料、屠宰、添加剂生产一体化发展是行业趋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幅员辽阔,总会有一些个体散养户,对商品饲料仍有需求,虽然数量可能不多,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养殖行业的“蛋糕”很大,总会有一部分留给传统的饲料企业。
  此外,同质化问题是饲料行业面临的另一挑战。有观点认为,饲料行业的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饲料的配方师地位会逐渐衰弱。对此,冯定远颇为赞同,“必然的。水平一般的配方师肯定是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慢慢地被取代,只有高水平的配方师才更能够凸显出自我价值。”
  “事实上,‘二八定律’现在也逐渐演化成为‘一九定律’。”冯定远表示,从前是呈正态分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般的配方师也会被市场所淘汰,真正水平很高的配方师则越来越来受重视,永远不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被行业淘汰。
一大出路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豆粕价格一度创新高,现在国家也在提倡豆粕减量。冯定远认为,国家提倡豆粕减量其实是从国家安全层面进行考虑的。“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万一西方国家翻脸了,在短时间内我们的原料可能无法供应,物价会在短时间里迅速提升。”
  针对这一国家政策,冯定远建议,现阶段就要做好技术上的准备,包括配方如何调整、利用净能体系、可消化氨基酸、酶制剂等解决减量替代问题。其中,酶制剂也是目前行业重点关注的。目前而言,技术路径已经成熟和清晰,关键在于落地实施。比如,减量替代就要制定各种原料的最大替代标准,在配方的减量替代上要有一个动态观,原料的用量要随着配方的变化而变化。好比中药一样,一味药的用量少了,就必须增加另一味药的用量,并不是一味固守。
  “在南方地区,人工生产的黑水虻都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替代性原料。”冯定远表示,黑水虻实质上是昆虫蛋白,一种优质蛋白,也是一个很好的原料替代物。此外,在南方地区应用的替代性原料大多是进口的,比如加拿大的菜籽粕、乌克兰的葵花籽粕,以及本土的花生麸、花生粕、皮革粉等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