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造谣传谣”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18日版次:02
| 漫谈 |
  新闻背景:近期,一些网络账号杜撰、歪解公共政策信息,误导群众、从中牟利。中央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开展重点排查整治,坚决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处置违法违规账号373个。(7月15日新华社)
  @澎湃: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鲁迅先生就曾在《谣言世家》中,将谣言比喻成“杀人不见血的武器”,“一面害人,一面也害己,弄得彼此懵懵懂懂”。不让谣言跑过真相,必须以快制快。
  有关网络谣言虽然不是什么新话题,但也确有一些新趋势新动向:其一,短视频渐成虚假信息发布新“风口”。其二,性质极为恶劣。只为博眼球、蹭流量,视法律和监管为无物,毫无道德底线可言。种种行为不查不足以平众愤!相关平台必须强化审核把关之责,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守好“责任田”。
  @许贵元: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尤其是“自媒体”,打着传播“正能量”的幌子,肆意造谣传谣。惯用的伎俩就是抓住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重大事件,恶意编造、歪曲真相、夸大事实、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混淆视线、制造舆论轰动,误导群众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产生疑虑。
  这些网络账号,有的公开无耻地自我标榜所谓“言论自由”,想“消灾”得拿钱来;有的捕风捉影搞来“黑材料”对机关和企业进行威胁恐吓,不给“封口费”就让你“一夜网黑”“臭名远扬”。不法分子只认“钱”不认“法”,公然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把网络平台变成了非法牟利的“捞钱工具”。正如通报列举的“国家补短板强弱项领导小组”案例,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账号在网上公开发布“能够帮助每个市县获得10亿-100亿元政府补贴资金”等不实信息,无中生有、招摇撞骗,直接干扰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工作秩序。另外“考取‘社工证’包分配,还能优先录取为公务员”这一谣言广泛传播,严重破坏了国家公务员招录政策,已属违法犯罪行为。
  @光明:在炒作网络谣言的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会遭受人身攻击,政府公信力受到了巨大损害,网络舆论环境也受到了污染,最终得利的只有那些躲在幕后造谣的自媒体博主。他们深谙“流量经济”时代的炒作之道,通过断章取义、歪曲事实、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手段,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消费灾难事故,最终目的不过是牟取不正当利益。
  互联网时代,不能任由造谣者混淆视听,污染网络空间生态,动摇诚信社会的基石。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完善谣言标签功能,规范账号运营行为,限制违规获利行为。这些有针对性的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对“自媒体”的全链条监管,全方位落实了对“自媒体”的管控责任,压实了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对“自媒体”束紧了强化监管的“紧箍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