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加坡实施最严“饮料限糖令” 评级低无法打广告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18日版次:09

  根据糖及饱和脂肪含量高低,新加坡将饮料划分为四个等级。

  日前,新加坡对饮料的健康分级制度在国内互联网登上“热搜”,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2022年12月,新加坡开始全面实施含糖饮料分级制。据了解,这项强制性的营养等级制度(Measures for Nutri-Grade Beverages)根据糖以及饱和脂肪含量的高低,将饮料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同等重量下,糖以及饱和脂肪含量越高的饮料,等级越低。
  今年6月30日新加坡又发布了补充措施,将饮料分级的适用范围从预包装饮料扩展到现制饮品等更多品类。这项饮料营养等级制度强制要求上架饮料都要按照所含有的糖分和饱和脂肪分为四个等级,并贴上对应等级标签,其中被列入D营养等级的现泡现榨饮料不得在所有媒体平台上做广告宣传。
分级有“尺”,糖脂高面临社死?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包括新加坡及部分西方国家均使用评价性的FOP(包装正面标识),主要目的是帮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食品的营养属性,指导合理选择。相关饮料分级实际上是进一步放大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能更快速有效地识别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饮料,并减少广告传播对其消费决策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该类产品饮料会直接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
  在四个等级中,A级含糖量和饱和脂肪含量最低,并且不含甜味剂,显示绿色。如果饮料的糖和脂肪含量分别属于不同等级,比如糖含量处于B级,脂肪含量处于D级,在不违反其他规定的前提下,按等级较低的D级算。
  此外,饮料的糖含量还以总体积百分比的形式清晰地显示在标签上。所有营养等级标签饮料包装都必须印有营养信息,包括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糖、脂肪和饱和脂肪。
  该制度适用于在新加坡销售的预包装饮料、自动饮料分配机(比如自助咖啡机),并将在2023年12月扩展至珍珠奶茶、现煮咖啡、现制冰沙等现制饮品类别。同时,商家也必须在菜单上,注明珍珠、果冻、发泡鲜奶油等饮料配料的含糖量。
控糖为应对严峻的健康问题
  据了解,新加坡对饮料设置营养等级划分的措施与新加坡较为严峻的糖尿病问题密切相关。高糖的过量摄入,极易增加大众肥胖及糖尿病风险。根据新加坡健康促进委员会的统计,新加坡民众平均每天消耗掉60g糖,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饮料。
  不过,这项制度仅以糖分和饱和脂肪含量作为评估标准,并未纳入蛋白质、矿物质等其他营养成分。有网友发现,市面上部分纯奶产品的营养等级竟然低于果汁、汽水,也引发一些质疑。有网友指出,该分级制度确实有助于筛选产品,但针对不同品类的产品,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分级方式。
  据悉,很多国家已开始对以软饮料为代表的含糖食品征税,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包括英国、墨西哥、美国、南非在内的40多个国家。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各国对含糖饮料征收含糖饮料税,主要是为了控制含糖食品的消费和防止肥胖,这不仅对各国的医疗保险起到节约的作用,收取的糖税还可以用于改善公众健康。
低糖和代糖或成饮品新潮流
  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就糖摄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建议成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约25克左右。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提倡,人均每日糖摄入量不高于25克。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诉求提升,对糖分摄入愈发谨慎,饮料消费正由传统的含糖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转向“0糖”饮料。“0糖”饮料风潮最吸睛的案例当属市面上的某某森林系列,在其带动下,各大饮料品牌都在争相推出“0糖”产品,其中,仅无糖气泡水这类新品就不下数十种。
  公开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饮料企业开始用代糖来替代白糖、砂糖等传统添加糖。鉴于安全、口味等多种因素,赤藓糖醇有望成为当下市场前景较好的代糖。赤藓糖醇天然存在于梨、瓜和葡萄等水果中,不参与糖代谢和血糖变化,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但由于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该产品在过去一直不受饮料企业重视。近几年,赤藓糖醇以29.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成为我国产量增速最高的甜味剂。
  “在大健康的概念下,很多类似的产品只需求一次契机便可迎来长足的发展,椰子水就是如此。此外,诸如电解质水、维生素水从品类上看均属于较为‘古老’的饮料品类,但伴随着新浪潮的出现,这些品类被翻新,并成为饮料行业的主要增长点,从这一点来看,中国软饮料的市场仍旧具备强劲的发展前景和动力。”相关食品产业分析师表示。
  □Foodaily每日食品 中国经营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