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年产种苗逾300万尾 大刺鳅商品苗获突破性进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7月25日版次:10

  大刺鳅幼苗。

  在广东东江流域的野生名鱼——大刺鳅经历大量捕捞、水文条件变更等,几乎消失在大众餐桌。如今,它已进入人工繁育时代,从濒危逐步回归繁荣。
  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下称“财兴”)以特种水产为主的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5年里厚积薄发,让大刺鳅人工选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储备数万尾来自东江水系的大刺鳅种鱼,年生产8-10cm苗种300万尾以上。
  种业是渔业“芯片”。大刺鳅良种人工选育成果有望让这个“老品种”,发展成为新兴的水产特种产业。目前,作为省级水产良种场的财兴,已经年销商品苗突破50万尾,帮助越来越多农户养殖致富。
专注特色水产品种
大刺鳅获得突破性进展

  财兴从1996年一个小养殖场起步,到2006年企业化运作,再到如今省级良种场,不断发展壮大,养殖规模已经达到面积4000多亩。一直以来,中华鳖、鳗鱼、加州鲈等作为财兴主要经营品种,大刺鳅规模化繁育、良种人工选育和高质量养殖工作成为近年亮眼的成绩单。
  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朱新平团队联合育种攻关下,财兴率先业界开展大刺鳅良种的人工选育工作。2018年财兴实现水花生产才80万尾/年,6cm以上规格苗种可生产10万尾/年,初步实现了良种的规模化生产。2022年财兴大刺鳅水花生产能力已达600万尾/年,规格苗生产能力突破150万尾/年。
  2023年,大刺鳅苗种选育工作进行至第五代,财兴进入亲本储备、制定标准和扩大规模的新阶段。存塘亲本数量从2018年500斤迅速增长至目前1.05万斤,另有2.0万斤后备亲本用于良种选育及苗种生产。同年6月,财兴成为广东省首家通过专家验收的大刺鳅省级良种场。
  “原来良种场池塘面积600余亩,用于亲本保种、良种选育面积达到100亩。为更好保证繁育质量和保种数量,财兴正规划1000亩的仿生态高质量养殖大刺鳅基地。”财兴相关负责人彭进榕说。
制定种苗繁育标准
商品苗销售破50万尾

  财兴大刺鳅繁育技术顾问仇博士说,“大刺鳅品种特殊,种苗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具有一定门槛,财兴将相关工作精细化和标准化。”例如,大刺鳅水花到规格苗的过程中,标粗手法讲究细致,转料操作要时刻关注摄食情况,以免标粗鱼苗出现规格参差严重的情况。
  为此,财兴人工选育和规模化养殖技术视作攻关工程,开展大量工作,打破“卡脖子”,优化了亲本促熟、人工催产、鱼苗孵化及开口、水花培育等关键环节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明确了鱼种培育、选留以及后备亲本选留的相关标准,并制定了《大刺鳅保种选育制度》等相关企业技术规程。
  财兴技术团队全过程跟踪了大刺鳅亲本繁殖及子代发育过程,研究了亲本和子代发育的生理特征,胚胎和幼体发育等最佳理化条件,实现人工繁育培育及种苗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操作。在亲本筛选工作上,团队采用SSR分子标记,遗传性别分子标记等技术,为后续大刺鳅的家系育种,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
  细致扎实的选育工作,促使优质的大刺鳅种苗正逐步向市场供应。2020年,财兴实现大刺鳅规格苗销售6万尾,销售额30万元;2021年,销售大刺鳅规格苗10万尾,销售额为50万元;2022年,销售大刺鳅规格苗51.5万尾,销售额达275.5万元;2023年,销量额有望翻倍增长。
  彭进榕表示,目前大刺鳅的5cm及以上苗种5元/尾,饲料系数在1.5-1.8之间,养殖一年可达上市规格,效益可观。目前市场需求正日益旺盛。
制定高质量养殖标准
带动更多农户养殖致富

  大刺鳅养殖市场逐步火热,主要是消费市场具备良好的接受程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市场东江、西江流域捕捞量不少,大刺鳅在餐桌上很常见,由于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备受沿江食客的欢迎。随着水文条件变更的影响,野生捕捞的大刺鳅已经很罕见,财兴大刺鳅人工繁殖有望改变此现状。
  据悉,大刺鳅被食客们认为是优质高档河鲜,酒楼价格能或90-180元/斤。品质建立于同类竞品的基础上,酒楼将大刺鳅肯比鳗鱼,菜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仇博士说,“关键是,规模化高质量养殖大刺鳅模式足够好,养殖的大刺鳅比野生的更加细嫩鲜美、营养价值更高。”
  据彭进榕介绍,目前财兴大刺鳅成品鱼、种苗销往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等地区,除了给当地民众带来口福,更希望大刺鳅作为一个新兴的水产品种,给当地养殖业带来更好的选择,助农致富。□邓汉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