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区域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祭宗祠 修古屋 抢救可触摸的乡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7日
版次:
03
扫二维码看视频。
上岳古村锅耳楼成片,国内少见。
←“老支书”朱清岳介绍村史。 →村民在古村摆摊,游客并不多。
←“老支书”朱清岳介绍村史。 →村民在古村摆摊,游客并不多。
续族谱 修村志
文脉传承逾七百年
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聚了先人智慧、乡土文明,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脉,赓续传承。
2023年6月2日举办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当下,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同样强调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守住乡村文化根脉。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的平衡中续写岭南古村落的新辉煌,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乡土文脉”系列报道,走访广东传统村落,寻来处、问去处,探寻岭南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策划/严亮 周晓凤 统筹/冼伟锋 黄婵 郑展能 马炳华 张妮静 郑少锋
7月26日,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调研人员走进上岳古村,“我们对上岳古村的开发非常感兴趣,考虑成立工作专班来运作这个项目。”调研人员王睿萌说,在观看了南方农村报为上岳古村拍摄的视频后,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即组织人员着手调研事宜。
上岳古村坐落于清远市佛冈县龙山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广东名村、佛冈县文化旅游名村。历经700年沧桑,上岳古村如今仍保存着28座完好的锅耳楼古建筑,在守护、修缮中,传承岭南文脉。
撰文/崔文波
摄影/吴秒衡 谢进扬
视频/柯学潜 熊皓宸 李裔
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成片的民居皆以高墙围起,错落有致的锅耳楼在远山晨雾间,勾勒出岭南派建筑的风骨。阡陌纵横的巷弄间,隐匿着祠堂和古宅。
正值暑假,上岳古村迎来的游客比平常多了点。游客闲逛、拍照,定格当下的瞬间,然后赶往下一个旅游点,“留不住客。”朱清岳说。
55岁的朱清岳是上岳古村的“老支书”,他异常珍视眼前的老屋古巷,“这是我们的来处。”朱清岳说,“始建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我们的祖先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始祖是朱熹第六代孙朱文焕。”将近730年的村史,他了如指掌。而熟知村史的人不并只是朱清岳一人。南方农村报记者随机采访上岳古村村民,村民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自豪感跃然脸上。
据悉,南宋末年,朱熹后人朱文焕奉旨在北江流域抵抗元兵,以身殉国,其后人迁居至此。置田产、造屋舍、扩荒地,村落于潖江与岳山之间形成了巧妙呼应,朱氏祖兄弟分居上岳、下岳两村,开枝散叶。“父一辈、子一辈,到我们的儿子、孙子,上岳朱氏已经传承到了第三十二代。”在乡贤朝瑞朱公祠里,朱清岳翻开泛黄的书页,上岳古村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族规家训跃然纸上。这本由广州十八甫东雅公司石印出版、修订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的《两岳朱氏族谱》,对朱氏后代来说,是一本古朴而厚重的“典籍”。“从建村以来,我们的家训一代代传承下来,几百年都没有变过,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如何做人处世。”朱清岳说。
“尽伦理,睦宗族,勤职业,正名分,教童蒙,完国课,息争诉,严守望,禁赌博,警为非。”“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传承家风,谨记家训,在百年的历史中构筑起诗礼传承的想象,成为朱氏后人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这版族谱记述了朱氏始祖朱文焕起,至上岳第二十七代止,时间跨度为宋淳祐年间至民国十四年,前后600多年。”朱清岳说,近代以来族谱中断,2014年,全村总动员,编撰完成上岳村《两岳朱家族谱(续一卷)》,接续原谱,延续根脉。“现在的家谱由新旧两个版组合而成,每家都有一本,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代断了。”
“我们村的‘历史书’还进过人民大会堂。”70岁的村民朱伟男提起“自家的古董”总是面露自豪。他口中的书,是2016年国家发起保护抢救、传承保存、开发利用古村落的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而实施修订的《上岳村志》。在村民的记忆、口述、传承中,围绕上岳古村历史、建筑、民俗而编撰的《上岳村志》在2017年12月修订完成,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广东省首部中国名村志。
“镬耳奇观古韵悠,岭南名村聚乡愁。历史文化传不息,地灵人杰写春秋。”在《上岳村志》中,凝固的建筑、流动文脉、传承的家训,作为朱氏后人回溯历史的范本,给予四处奔走的上岳村民“可触摸的乡愁”。
“镬耳奇观,岭南名村。”镬即锅,锅耳墙屋脊耸立,瓦垄序列,清一色青砖砌的屋宇山墙高于屋顶,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从高处俯瞰,弯拱的锅耳墙连绵不断。“锅耳墙也叫鳌背墙,有富贵吉祥、丰衣足食的含义。”朱清岳介绍。
随着族人繁衍,十八里的布局与锅耳楼群交织成上岳广府“村-里-居”的独特布局。“里”是村民居住的基本单位,五邻为一里,至清中期,全村十八里建成37幢108座民居。兼具防御与居住美观的设计巧思,上岳古民居建筑造就了“天上雷公凿、地上上下岳”的传说。
“如今保存完好的锅耳楼还有28座。”朱清岳说,相连的上归仁里、中归仁里、下归仁里保存得最为完好,是目前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物群保留比较具规模的地方之一。“上岳古村的房屋结构是基于家族血缘而建构的,宅院紧密互通的房屋格局,不仅具有一定的维护村落安全的防御作用,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家族的凝聚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岭南建筑文化专家周彝馨说。
在上岳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7座朱氏宗祠。位于上岳古村归仁里侧,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朴山朱公祠,门前的“名贤世泽、儒学家风”是对耕读传世的家训最好的注解。“每逢节气祭日、婚丧嫁娶、协商议事,大家都会过来祖祠祭拜。对于在外漂泊的上岳村人来说,祠堂是他们留在故乡的根。”每每谈起上岳古村民俗历史,古村“讲解员”杜娟如数家珍。杜娟其实是湖南人,2008年嫁到上岳村,在耳濡目染中,她逐渐了解、喜爱这座村庄,主动担任古村讲解员。
2013年4月2日,一场龙卷风灾致部分古建筑被毁,朴山朱公祠未能幸免。为了修复祠堂,村民成立了朴山朱公祠理事会,筹款181260元。这场修复工作令村民意识到,老屋珍贵又脆弱,保护迫在眉睫,上岳古村的“保护-活化”修缮工作启动。
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拨出专项经费,从2013年至2020年开始了长达三期的古民居维修。“整个修缮过程中,上岳村民体现了宗族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佛冈县博物馆馆长周永洪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上岳古村完成了整体修缮,古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交织在一起。
守根脉 谋创新
在活化开发中传承
几经修缮的上岳古村如今成了“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每天迎来零散游客。中归仁里的门楼旁,96岁的朱氏阿婆和其他老人几乎每天都从新房走到这里相聚聊天。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古村的建筑和空间无法满足居住需求,村民纷纷到村落周边选址建新房。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上、中、下三个归仁里的村落已无人居住,缺失“人气”又缺少日常维护的古屋,面临难以避免的颓败。
在周彝馨看来,乡土建筑是融于日常生活的综合体,古村维护要深入挖掘古村的人、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留住乡愁,不仅要留住锅耳高墙,更要让这片古屋的文脉“活”起来。因此,寻找“人气”,是上岳古村抵抗“自然衰老”的锦囊。
近年来,上岳古村在古村落活化方面不断探索:将乡贤朝瑞朱公祠建成了佛冈县上岳古村民俗展馆;古村落的民房建筑成了写生基地;利用“中国最美古村落”的名片,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等。
“村民都很关注古屋的未来,我们希望老宅能够开发,有了开发才能更好地保护。古屋需要人气来维护。”杜娟说。“我8岁时就从老房子搬出来了,但还会经常回来看看。”对村民朱艳华来说,这里“住着他的童年”,他时常回到老宅清理杂草、检查房屋,“我们希望有人帮我们保护好老屋,让我们的孩子还能通过房子了解我们的家史、村史。”
在古村建筑脆弱性、完整性、独特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面前,以保护为目的的开发,成为上岳古村的未来走向。
王睿萌在深入调研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上岳古村首先要对集体资产进行登记并进行产权交易,整体打包招商引资。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对上岳古村的开发非常感兴趣,也相信在县、镇、村的积极配合下,能顺利推动后续工作。
“古村落的保护,关键要保持乡土文化表达的自觉性,确保传统村落原住民的话语权与参与权。活化离不开文化价值的评估,很多古村落在变成旅游景点的同时丧失了它的原真性,反而带上文化的枷锁。”周彝馨提醒道。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