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0版: 农村财富·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工业化思维打造“牛蛙界牧原”
海之味打造零排放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模式,布局牛蛙全产业链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7日
版次:
10
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泽雄(左二)。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天智
1962年,牛蛙被古巴政府作为礼物送给中国,让我国人民认识到“牛蛙”这一物种。从小众消费品种到“走入寻常百姓家”,牛蛙产业稳步发展,一批牛蛙企业乘势而上,在这一行业留下印记,这其中就包括了漳州海之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海之味”)。
这家以螃蟹出口起家的企业,从2008年起开始涉足牛蛙行业。他们聚焦牛蛙行业痛点,不断投资升级设备,探索牛蛙绿色生态养殖之路;独创营养全面的“蝌蚪粉”,有效减少蝌蚪的肠炎、胀气等病害,提高养殖成活率……作为健康美味牛蛙产业引领者,海之味以饲料为核心抓手,带动种苗、养殖、流通、冻品加工、销售板块攀上战略高地,形成完备的全产业链布局。
牛蛙养殖全产业链投入
与其他牛蛙主流企业逐渐进入“蛙二代”接班的模式不同,海之味董事长陈泽雄是业内率先采取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的人。正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信任成为海之味的经营关键词。
海之味总经理李寒晓告诉记者,公司业务包括了牛蛙养殖、饲料加工、饲料销售、牛蛙流通、牛蛙加工等多个环节。除了饲料这一个环节从质量和重量上可控,其他环节都存在浮动因素。比如收蛙环节。塘边虽然有一个收蛙指导价,但因应牛蛙的规格差异而出现的价格差异;运输当中的失重,死亡;卖给客户的单价,这些都是非标的。在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企业中,这些内容需要与老板间的绝对信任才能顺利完成。
“着眼于长远”也是李寒晓反复提到的话。她表示,海之味希望谋求长远发展,包括对牛蛙全产业链的投入,比如牛蛙养殖尾水处理已经投入两千余万元,这也是一个“试错”和积累的过程。
升级牛蛙尾水处理设备
2018年,政府已经在讨论牛蛙养殖尾水处理的问题,海之味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敏锐发现,牛蛙养殖过程中环保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海之味投入几十万元,尝试购买了一套尾水处理设备。2019年,海之味投入400余万元,升级了6套AO池设备。2020年,海之味投入300余万元,购买了4口MBR膜池……但效果仍未达预期。
最后,海之味董事长陈泽雄下狠心,决定继续探索尾水处理设备。这次,他们采取了“固液分离+硝化池+植物跑道”的处理模式。李寒晓坦言,“当时我自己都不坚定,觉得这种模式很难做到一小时处理四、五百吨水。”陈泽雄董事长下定决心,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为海之味乃至整个牛蛙养殖行业,找到一个尾水处理的解决方案。
在目标驱动下,海之味一步步探索解决问题。经过实践发现,这种模式十分适合牛蛙养殖,对尾水处理的效果很好。由此,海之味也打造了全国首个零排放工厂化循环水牛蛙养殖模式,为牛蛙行业在尾水处理的风险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
构建食品安全指导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养殖牛蛙行业已做到较大规模。但对于牛蛙病害控制,却没有科研机构去研究,在不懂病理的情况下,养殖户滥用抗生素就会变成常态。
在这方面,海之味投入了很大精力,进行简单的病理研究和牛蛙生产流程的管控。通过探索,海之味做一套可复制的养殖模式,来减少乱用抗生素的情况。比如受季节、地域、牛蛙健康情况影响,用药需求和剂量就有所不同。海之味会对此进行监控,总结用药经验,尽量减少抗生素使用,或者借鉴其他水产品种养殖经验,归纳出牛蛙的“休药期”,养出健美牛蛙。
积极布局预制菜赛道
近年来,预制菜成为最新风口,牛蛙企业纷纷开始布局预制菜赛道,做为食品出口老牌企业的海之味也不例外。李寒晓认为,按照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牛蛙的受众群体以年轻一代(18-35岁)为主,是个巨大风口。也是因此,海之味在这方面不断发力,以便贴合年轻人需求。
但牛蛙皮下基本无脂肪,肌肉都是竖向,没有横向的肌肉组织。这也使得牛蛙在去掉皮肤后,保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加工成冻品后很容易变得很“柴”,或者口感没有活蛙直接加工炒菜那么好。所以海之味也在不断研究探索,对牛蛙加工进行改进。“目前是希望做到90%以上锁鲜,并不断研究进步,”李寒晓表示,经过餐饮消费者的验证,目前,海之味的预制菜与活蛙口感相似度可以达到90%-95%以上。
上一篇:
下一篇:
或于28日登陆
上一篇:
下一篇:
或于28日登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