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铜盂中学百年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7月27日
版次:
12
铜盂中学成为乡村教育模式的典范。
1923年,先祖郭子彬兄弟四门(郭壁臣郭麟臣郭信臣),在上海,先与乡賈组建潮州会馆,凡是流落上海的潮汕人,只要以潮汕话自报家门,均可获得资助完成学业。又巨资创办上海贫儿教养院,资助刘海粟创办上海画专,收潮汕学子,得以形成后来的“岭东画派”。
百度载:郭子彬,生于1860年,少年往上海谋生,后创办上海鸿裕纱织厂、鸿裕纱厂、面粉厂和鸿裕银行,成为上海知名实业家。民国十二年(1923年),捐巨资在家乡兴建铜盂公学(后改为铜盂中学),并先后为潮阳东山中学、六都中学、潮光中学和汕头大中中学、潮安韩山师范、金山中学赠建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资助创办上海复旦大学心理学院。1925年再捐资5万大洋,建造复旦大学子彬院。创办“双百鹿斋”,聘请学者搜集、校勘潮籍先贤遗著,重新出版了明代隆庆《潮阳县志》(林大春编著)、《东涯集》(翁万达)及《井丹诗文集》(林大春)等书。倡建潮汕山庄。上世纪30年代,又捐巨资在上海复旦大学建设心理学院,在上海创建贫儿教养院,供贫家子女免费读书、学艺,晚年回家乡定居,仍捐巨资修路建桥,创办宏济善堂,育婴堂……其四弟郭信臣则于1926年,捐资30万龙银予浙江大学。
很遗憾,我不是铜中校友,但我是铜盂人,我的父亲母亲,是铜钵盂明德小学同学,我的父亲,曾经在铜中(和练)工作过两年,算是有了渊源。今天有幸参加座谈会,也算是对先祖的一点感怀和纪念,对自己的鞭策。
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明确,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对现代教育的认知,尊重,支持和自觉接受的态度,就是社会进步的基本程度。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其强国的基本国策和统治制度的民间方式,是耕读传家,诗礼传家。通过祠堂、家庙、私塾和科举来完成。而真正地实现,则是实践“有教无类”的泛文明目标,努力使所有人都能得到基本的,良好的教育,也就是尽可能普世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所向往的社会,也是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没有良好的教育及教育设施和秩序,就不会有公序良俗,科学技术,以及伟大创新的精神传承和人才建树。铜盂中学的创办及其百年路程和经验,都有力地证明中国乡村的文化觉醒,以及教育的历史实践,是何等重要且深入人心,成为乡村教育模式的典范。先人的知行合一,垂范青史,激励后人,是铜盂中学可能再次成为“粤东第一”的动力。
历史已经证明,一所学校,你重视它,支持它,它就为你发展,给你人才和秩序;你忽略它,轻视它,它就离你而去,乱伦社会。
对于个人而言,教育的良善和深浅,决定着一个人的目光、胸怀与格局。不管身居何位,何地,此时彼时,只要有教育的开花结果,就没有贵贱,就人才辈出。
教育的结果,决定一个人的文明标志和命运指向。对于国家社会而言,也是如此。国家是机器,而家国是情怀。在国家教育资源还比较贫弱的地区,更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同时期望于学校,这就是中国传统和现实,告诉每一位家长的真实经验。
铜盂,是一个聚宝盆。期望大家的合力与共识,推举铜盂的教育。 □郭小东
上一篇:
腾辉塔
下一篇:
巨人之路
上一篇:
腾辉塔
下一篇:
巨人之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