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年老忘事是“痴呆”?PET显像检查早诊断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09月23日
版次:
12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蓝溪 张诚斌
9月21日是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立防立治,无问早晚”。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玉虎表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率逐年递增,给个人、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该病诊疗有了重要突破,包括早期对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筛查的确切手段和新药在临床的应用,对患者减缓疾病进程、维持良好生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力下降早防范
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煮饭忘记关火,出门忘带钥匙,找不到回家的路,丢三落四,答非所问……很多人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印象,集中在“容易忘事”,即俗称的“老年痴呆”。实际上,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该病对个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张玉虎主任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以近期记忆力下降为主,可出现睡眠昼夜颠倒。中晚期可能有精神行为异常,出现幻觉、妄想。随着病程进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持续下降,严重者卧床、不认识家人,沉默不语,大小便失禁。
“目前还没有能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对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和及早干预十分重要。”张玉虎主任提醒,年老忘事,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实际上,“老年痴呆”和单纯的老年记忆退化还是有区别的。建议这类人群可以到医院神经科,借助量表评分、检测相关血液指标等,评估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观察,部分阿尔茨海默病存在遗传的可能(5%-10%有家族史),患者往往发病较早,30、40多岁开始出现症状。目前有三种已知的致病基因突变与早发型“痴呆”相关,建议这类人群进行基因检测,以预防“痴呆”患儿出生。
早期诊疗有新突破
如何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并进行有效干预,是医学界一直以来研究的热点。张玉虎主任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比较集中的观点有两种,一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斑块,一是以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冯淑君博士介绍,针对β淀粉样蛋白沉积,目前已有淀粉样蛋白PET显像技术,可以灵敏捕捉到活体大脑的淀粉样蛋白沉积,辅助疾病早期诊断。该院预计今年内就能开展该项检查技术。
此外,备受期待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一款能够选择性识别淀粉样蛋白的单克隆抗体(2021年国外上市),在我国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该药适用于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阿尔茨海默病,可与患者脑组织中的淀粉样蛋白结合,帮助清除沉积斑块,以此改善病情。
我国独立研发、2019年获批上市的甘露特钠,对轻度或中轻度阿尔茨海默病也显示出较好的效果。
锻炼大脑对抗“痴呆”
张玉虎主任指出,防控致病危险因素,如血管相关危险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社会心理因素等,对于延缓阿尔茨海默病进展、改善认知也有重要的作用。
临床观察,糖尿病、高血压、超重或肥胖,以及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等,与老年痴呆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此外,低教育水平、听力下降、体力活动缺乏者,老年痴呆发病风险更高。
为何低教育水平、听力下降的老人更容易“痴呆”?冯淑君提到了“认知储备”的概念。她表示,青少年时期尽可能接受高水平教育,提高认知储备,“底子”好的人在老年时期即使出现认知退化,依然能保持较好的认知水平。
与此同时,大脑也需要“锻炼”,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认知储备,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对抗痴呆。听力是人类社交、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如果因听力损失不能正常进行社会交往,大脑衰老的速度会迅速增加,这也是听力下降者痴呆风险更高的原因。
冯淑君强调,老年人要注重益脑行为和情感交流,家人也应予以充分的支持。可以选择下象棋、读书看报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刺激大脑功能,维持常态社交,多和他人交流谈心。对于轻度的认知障碍,是可以通过生活调节和康复训练改善甚至逆转的。
上一篇:
高龄老年人群 体重标准发布
下一篇:
送到村民家门口
上一篇:
高龄老年人群 体重标准发布
下一篇:
送到村民家门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