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

百年古村蝶变 畲乡与凤齐飞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28日版次:03

  李工坑村位于广东东部凤凰山南麓,是畲族的聚居地。

  潮州畲歌代表性传承人雷书财唱畲歌。

  李工坑村民之间交谈多用畲语。

  文祠橄榄与传统“凤凰装”相得益彰。

  “山中出凤凰,凤凰出山哈。”
  广东省潮州市的凤凰山深处有一古村落。远山重叠,树木葱郁,连片的屋舍镶嵌其中。这就是畲族之乡——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李工坑村。
  在这片致美净土上,保有古朴的民俗文化、古雅的畲族歌舞、古老的民族图腾。作为畲族人文历史保存较完好的畲族古村,李工坑村被评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广东省古村落。
  “这里畲风浓郁,能看到畲乡的过去和未来。”在来来往往的游客看来,在这个山中小村,畲族的人文风情、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等有迹可循,根植于血脉中的畲族记忆也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而得以保护、传承、新生,让这个文脉传承悠久的畲族古村在活态保护与发展中,留住了根与魂。
凤凰山下
畲乡绵延

  “畲族起源于凤凰山,早在智人时期,就有文字记载了畲族的存在。”身着畲族特有服饰的畲族文化展览馆解说员曾元钗指向不远处的山峰,“那里就是海拔1497.8米的凤凰山主峰凤凰髻,是潮州的第一高峰,也是70多万畲族同胞公认的寻根问祖之地。”
  李工坑村,是潮州9个畲族聚居村之一。公元1580年,畲族先辈雷承车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下金湖一带的聚居点南迁于此,开基创祖。李工坑村现有畲族人口443人,是潮州畲族村中畲族人数较多的村落。
  “小时候在家中谷仓见过父亲收藏的畲族祖图,祖图年代不明,但以连环画的方式记录着类似的故事。”回忆往昔,李工坑村村支书雷克财依稀记得,祖图上描述了畲族族群的由来和发展衍生的经历与故事。
  在李工坑村的文化广场,最显眼的建筑便是三层楼高的畲族文化展览馆。“我们把宗族祖祠改建成了畲族文化展览馆,把这些非常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好好保护起来。”雷克财介绍,展览馆通过图文、实物、多媒体、交互体验等多种方式展示畲族起源、迁徙、发展等情况,呈现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来到这里的游客了解和爱上畲族文化。
  李工坑村的畲民们至今仍保留着“招兵节”这个畲族最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始祖,感恩神兵,就学法‘招兵’,唱畲歌,跳畲舞,向祖先献祭,请神兵天将护佑乡里,后来演变成了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的‘招兵节’。”雷克财说,凤凰山畲族“招兵节”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至2019年,李工坑村举办了6次“招兵节”。
  “虽然我已经不会讲畲语,但祖辈口口相传,都认自己来自潮州凤凰山。”来自福建省龙岩市的雷先生认为,凤凰山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来这里祭拜祖先,圆了他多年的心愿。据了解,每年都有外地畲族宗亲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远道而来,寻根问祖,观光旅游。
畲风韵味声声嘹亮
  “蓝蓝天空绿绿山峰,山下坐落美丽乡村。清风常到清清在吹,吹透茶园香味芬飞。催醒野花摆姿含笑,生态自然庞大展开,这里就是俺的畲乡村。”天蒙蒙亮,71岁的村民雷书财唱起了畲歌,悠扬婉转的曲调,在山中缠绵回荡,唤醒了沉睡中的小山村。
  潮州畲歌代表性传承人雷书财是从家里长辈那儿学来的畲歌。小时候,雷书财跟着乡里老人一起砍柴、烧炭,耳边听着长辈吟唱的畲族歌曲,这些音调也就刻入了他的脑海。“畲歌不仅是唱歌,也是畲族人以歌代言的表达方式,没有固定的歌词和曲调,讲究的就是随意发挥。”雷书财说,由于每个人的创作方式不同,每首畲歌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曲风。
  “无论出什么题,我都能对答如流。”提起畲歌,雷书财自信满满。唱畲歌是李工坑村畲民们热爱的活动,或是随口对几句畲歌,或是即兴来上一段畲族广场舞,自豪地表达对畲族文化的“最爱”。
  随着李工坑村不断硬化、美化、亮化,村民的生活发了巨大改变。畲歌也“与时俱进”,从之前的赞美风景为主,如今加入了更多家乡的元素,既是传唱乡村美景,也是歌颂新时代村庄的新变化。
  “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轮。”文脉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这些年来,保护传承畲歌在李工坑村已形成共识。而畲歌的“创”与唱,先决条件是能说准畲语。
  时至今日,虽然李工坑村人口不多,但古畲语传承得很好,村民之间交谈依然多用畲语。“大家基本都能讲畲语,这是祖先传下来的语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语言。”村民雷湘福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畲语是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我们年轻人这里,更不能丢。”
  由于畲语没有文字,靠的是口传心授,如今也面临后继乏人等问题。“要唱畲歌,须会讲畲语,这是目前传承工作的最大难题。”雷克财说,现在青少年多在城里上学,很多不会讲畲语或讲不标准,且日常生活远离畲族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不会说也不会唱了。
  面对传承难题,李工坑村开始了新的探索。村委会利用寒暑假召集村里的青少年,为他们开办畲语、畲歌培训班,挖掘和保护畲族文化,传承这门没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继续流传畲歌的古老曲调。
千载“凤凰”飞出大山
  凤凰是畲族的图腾。行走在李工坑村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凤凰的印记。村道、山头多处设置凤凰装饰品,文化广场与凤凰山主峰——凤鸟髻互为呼应,畲族女子的主要装束被称为“凤凰装”,这些无一不彰显凤凰信仰的民族文化。
  “这儿以前都是杂草,走路就是草上飞。”“这儿以前就是个污水沟,车都过不去。”“这儿都是垃圾堆,现在种了绿植。”雷克财拿着以前的照片,一处处讲解村庄的变化。“多亏了工作队,帮我们把乡村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起来,同时将独特的畲族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村里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雷克财口中给力的工作队,便是省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驻潮州市潮安区文祠镇帮扶工作队。
  2021年7月,工作队进驻李工坑村,改善村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不断挖掘和保护畲族语言、歌曲、舞蹈、服装、习俗和非遗文化等,把李工坑村打造为畲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在工作队帮扶下,李工坑村被列入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挂牌成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源流交流点”。
  “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工作队队长邓广志深知这句话的分量。在他看来,守护畲族文化的“根”与“魂”,是工作队任务的重中之重。
  当前,在工作队帮扶下,李工坑村确立了“自然风光+畲族文化”的旅游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两年来,李工坑村成为了海内外人士旅游、研学、考察的目的地,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带动该村腊肉、蜂蜜、茶叶等农产品销售。据不完全统计,销售收入达1500万元。
  此外,工作队落实文化赋能产业振兴计划,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打造潮州橄榄品牌,助推小橄榄变成大产业。如今,文祠全镇深加工年消耗橄榄量约1.9万吨,年产值7亿元,带动文祠及周边地区橄榄全产业链农户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2.23万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12月8日,海峡两岸民族文化交流会暨潮州市推进凤凰山区域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在李工坑村举办。“这个畲族古村将迎来新的起点。”邓广志说,接下来,工作队将依托李工坑村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点,建立潮州凤凰山畲州文化研究中心,将李工坑村打造成海内外畲族同胞寻根问祖、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凤凰山上,韩江侧畔。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百年李工坑村满怀信心,稳步向前。
  策划 / 严亮 周晓凤
统筹 / 冼伟锋 郑展能 韩安东 马炳华
记者 / 杨娉婧      摄影 / 吴秒衡
视频 / 柯学潜 何昊凤  设计 / 姚倩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