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植入“人工心” 为76岁阿婆生命续航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1月28日
版次:
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黄睿 刘文琴 程颖
“稍微动一动就胸闷、气短,整晚没法平躺睡觉,整整5年了!”76岁的陈阿婆因终末期心衰,射血分数(EF)仅为19%,不及正常人的1/3。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打破年龄壁垒,为陈阿婆开展了俗称“人工心”植入的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术,助其重获“心”生。
陈阿婆说,她自5年前开始出现胸闷气促的症状,曾经在当地医院接受二尖瓣钳夹术,但症状没有明显改善。近几个月饱受胸闷、气短的困扰,整晚都无法平躺睡觉。由于年龄太大,除了心脏手术,还曾经历肺叶切除术、胃切除手术,当地医院没有相关救治经验,在多方打听之下,慕名找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外科郑俊猛教授团队求医。
入院后经过检查,医疗团队发现陈阿婆的射血分数(EF)仅为19%,不及正常人的1/3(EF>60%),还存在二尖瓣重度返流、主动脉瓣重度返流,属于终末期心衰状态。郑俊猛教授在患者入院后完善心脏彩超、心脏造影和ECT等各项检查,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等调整患者心功能,但效果不佳。经医疗团队研判,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陈阿姨存活的唯一希望。
“患者处于终末期心衰,营养状态极差,体重不足45kg,且合并消化道出血病史,这使得手术风险大大提高。”郑俊猛教授表示,经多次中外专家联合讨论以及院内多学科会诊,最终敲定人工心脏植入术方案和手术时间。
手术如期进行,在心血管外科郑俊猛教授、梁石副主任医师及王萌副主任医师的娴熟操作和密切配合下,麻醉科纪风涛教授团队应用tee(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并实现准确定位,手术护理团队积极配合穿针置线、放环固定,顺利将超小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了患者体内。
当人工心泵头安置成功,随着人工心脏控制器上参数调整,血泵以设定的速率开始运转,这意味着手术成功了。陈阿婆重新获得了心脏动力,于术后第一天清醒。
在心血管外科及ICU团队早期ERAS(加速康复外科)干预下,经过一月余的康复与治疗,陈阿婆从ICU转出普通病房,并在医生指导下开展人工心脏适应性训练。“快80岁了,还能每天被你们监督着‘运动’,真是没有想到。”陈阿婆打趣道。
郑俊猛教授表示,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人工心脏的出现不仅为等不到心源的心脏移植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也为暂时无法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人工心脏手术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因术后抗凝缘故,仅有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纳入绝对禁忌症,即使是高龄患者,也有机会通过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重获新生。
据悉,此次陈阿婆植入的“人工心”为国产左心室辅助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她也是国内目前报道的最大年龄人工心脏植入患者,今年5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团队也曾完成一例同龄“人工心”植入病例。
上一篇:
发烧咳嗽总不好?肺炎支原体惹祸
下一篇:
广东实现中医馆 省域全覆盖
上一篇:
发烧咳嗽总不好?肺炎支原体惹祸
下一篇:
广东实现中医馆 省域全覆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