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精神自律≠精神胜利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1月18日版次:12
| 民间语文 |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使得时间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宝贵,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时间不够用,但工作越来越多”。
  伴随着这种趋势,互联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唤“自律”,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享“自律教程”。“早上六点起床,六点二十健身,七点洗澡,七点二十吃早餐……”越来越多这样的时刻表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似乎这样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安排已经成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自律”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互联网上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词语——“精神自律”。
  “精神自律”一词的主要使用者是年轻人群,形容在精神层面极度自律,道理懂得很多,每天告诉自己“我得自律,我要合理安排每天的计划,只有自律才能给我自由”,但刚说完就又拿起手机躺下。
  “精神自律”似乎是一种虚假的努力,用网络流行的话说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年轻人使用“精神自律”一词,主要是自嘲自己效率不高、生活颓废,常常与“躺平”“颓废”等词联系在一起。
  从“精神自律”的含义和用法可以看出,“精神自律”的“精神”主要指与“现实”相对的概念,偏向于主观想象和虚构,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的“精神”一词如出一辙。“精神胜利法”中的“精神”主要是指阿Q逃避现实,在心理上进行自我欺骗;而“精神自律”同样也是指年轻人在心理层面暗示自己要自律,而实际上并没有自律的情况。我们都知道,阿Q是一个得过且过、不知上进的人,如果用今天互联网上的词来形容,是真正意义上的“混吃等死”。可当今年轻人也是如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实,现在网上大肆宣传的所谓“自律教程”和“自律时刻表”,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精英式自律,这种自律模式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的财富,同时具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需要上班、上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充足,自然也无法满足“自律教程”中的要求。因此,用这套标准来衡量年轻人是否自律,显然是失之偏颇的。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年轻人对生活的追求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像前几代人那样,信奉“时间就是金钱”,废寝忘食地学习、工作,为了将来能有足够的积蓄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甚至不惜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现在年轻人的着眼点已经转移到了提高自己生活的质量,追求自己喜爱的事物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种起了花,养起了狗,开始做一些在旧观念里“中老年人才会做的事”。这被许多人误解成年轻人不再自律、不再努力,只是颓废消极地度日。可实际上,这些都只是年轻一代转变了生活方式,转变了生活态度而已。
  种种证据表明,“精神自律”和“躺平”“丧”一起,只是年轻人的自嘲和玩笑。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坚持每天阅读,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过舒适并且喜爱的生活——无论嘴上如何“躺平”,背地里都在努力积极向上。
  其实,无论采取何种生活方式,只要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生活得健康、快乐,就是好的生活。如今互联网上高呼的不再是“时间就是生命”,而是变成了“爱我所爱”。“爱我所爱”,就是要爱自己的个性,爱自己的生活。而“精神自律”,正是对这种理念的一种自嘲式诠释。
□郑添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