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2024广东省两会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首场“委员通道”昨开启
“‘百千万工程’是刷爆广东人朋友圈的热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1月23日
版次:
03
1月22日8时,距离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还有一个小时。接近30分钟的时间里,6名来自不同界别的省政协委员走上“委员通道”,畅谈履职心声,回应社会关切,展现履职风采。
“大家好,我是来自香港的郑林栋。”省政协委员、华盈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林栋在用粤语进行自我介绍后,就分享了一组数据——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果点赞。
“‘百千万工程’是刷爆广东人朋友圈的热词。”省政协委员、广东启迪集团总裁隋建锋呼吁大力培育青年“乡村CEO”,让广东青年不只做过客和看客,而是要在乡间扎稳根基,施展才干。省政协委员、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鹏程建议积极抢占卫星直连手机新赛道,开拓海外市场,源源不断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能。
“委员通道”既是政协委员展现履职风采的平台,也是表达民情民意的载体。
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正佳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萌为海产养殖户“发声”——发展海产养殖和海水网箱水产养殖等保险业务,让海产养殖从业者“端稳饭碗”。省政协常务委员、佳都集团联席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陈娇代表企业家说出“心里话”: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接连落地,切中了广大粤商粤企发展的“痛点”和“堵点”,让广东民企感到了春风和暖意,需要全社会给予民企更多、更宽容的试错机会,帮助民企突破创新“无人区”。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唐琳用一句粤语,代表热情好客的广东人诚邀八方来客“来广东过大年,品地道粤式年味”。
2019年,广东首次设立“委员通道”。经过5年时间,已有近60位省政协委员走上了这一条通民心、献良策的履职平台,在两会的舆论场亮出“高言值”,生动诠释了共商发展、凝聚共识的精神。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省政协委员隋建锋:大力培育乡村CEO
省政协委员、广东启迪集团总裁隋建锋在“委员通道”发言时提出,建议大力培育“乡村CEO”,为“百千万工程”带来青春动力。他指出,作为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为青年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舞台。
隋建锋建议深入实施“广东青年乡村CEO培育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养“百名兴乡典型、千名兴乡创客、万名兴乡火种”。聘请农业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担任培训导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周期、全过程培养指导。推动大学生乡村CEO项目队伍深入农村生产生活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技能训练,提升自身产业规划、经营管理等能力。
隋建锋还建议打造资源精准对接平台,结合各镇村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摸排乡村产业项目需求,建立全省各地乡村项目需求库。搭建统一的乡村求职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为大学毕业生和有志返乡的青年提供服务支持,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
谈及如何加大青年乡村创业扶持力度,隋建锋提出,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投资政策,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青年乡村创业特点的项目指南,引导青年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探索设立青年乡村创业的专项扶持金融产品,帮扶创业项目落户转化。
“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新时代广东潜力无限。”隋建锋对青年在“百千万工程”中施展才干、建功立业,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充满期待。
省政协委员谢萌:让深海养殖不再“看天吃饭”
“海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领域,作为海洋大省的广东应该致力于推动建设‘蓝色粮仓’。”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正佳科技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萌在“委员通道”上提及,利用科技创新赋能深远海养殖,做精做好水产种业,提高海产养殖抗风险能力。
“广东正加快推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建设‘蓝色粮仓’这篇文章做精做好,为丰富‘中国饭碗’、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蓝色动力’。”谢萌介绍,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海水网箱养殖,创新海洋产业园开发模式,先后建成并投产全球首台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全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全国首台自升式桁架类网箱等,构建起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
谢萌建议,积极支持深远海养殖用海。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优化养殖用海布局,简化用海前期审批环节,鼓励新增经营性养殖用海,实行市场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
在科技创新赋能深远海养殖方面,谢萌认为,要加大对抗风浪的养殖装备、智能管控设备、疫病防治设施等研发和生产,同时做精做好水产种业,挖掘保护传统优势品种,培育推广一批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质新品种,实现养殖智慧化、产品高值化。通过现代化装备与技术的运用,让深海养殖不再“看天吃饭”。
在提高海产养殖抗风险能力方面,“海产养殖周期相对较长,投资成本和风险水平较高。建议政府构建海洋牧场补助制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对遭受海洋自然灾害的养殖企业给予一定补偿。”谢萌说。
省政协委员唐琳:以粤式年味品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广东是文化和旅游大省,现在‘南方小金豆’广发‘英雄帖’,诚邀八方来客来广东过大年,品地道粤式年味。”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首席播音员唐琳在“委员通道”号召大家来广东过大年,以粤式年味品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
提及来广东过大年的好处,唐琳如数家珍。从文化习俗来说,粤剧、醒狮、年例、英歌舞等非遗项目欢乐喜庆,逛花街、逗利事,过大年仪式感满满。从美食资源来说,花式繁多的广式早茶、慢火煲煮的老火靓汤、新鲜肥美的海鲜、油色鲜亮的粤式烧腊、琳琅满目的甜品糖水等,一日三餐里浸润着文化基因,一蔬一食间品味出文化自信,体现广东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设施配套来说,可乘坐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一路看山看海吃海鲜;也可一路向北,在冬日里放松身心享受各式温泉;还可沿我国大陆最长的海岸线,感受港珠澳大桥的壮观与震撼,体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让游客轻松抵达“诗和远方”。
如何进一步做好文旅融合,发挥优势让“酒香”飘得更远,用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八方来粤?
唐琳提出三点建议,以粤式年味品牌扩大文化旅游消费:一是把配套设施建设得更完善,把服务做得更贴心,把需求对接得更精准,使“头回客”变“回头客”;二是将广东人低调务实的特质打造成独特的“城市人设”,深层次发掘文旅潜能,为文旅品牌增添独特的气质;三是将广东特有的文化元素变得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的吸引力,让游客不止于“看客”。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杨娉婧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头等力度推动“头号工程”实施
上一篇:
下一篇:
以头等力度推动“头号工程”实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