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专家共话“百千万” 献策城乡协调发展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2月20日版次:04

  顾益康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

  郑永年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刘守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王斌伟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李凤亮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聚焦“百千万工程”,为广东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短板积极建言献策,本报摘要于此,以飨读者,更详细的报道请扫二维码阅读。
顾益康:深化“四块地”改革 赋能“百千万工程”
  南方农村报记者 肖婉琦 戴弯弯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高质量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顺势而为地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科技创新与改革创新”双轮驱动的新方略,加大力度采取七个方面的赋能行动,即城乡融合的改革赋能、数智引领的科技赋能、民营企业的资本赋能、绿色发展的产业赋能、传承乡愁的文化赋能、头雁引领的人才赋能和党建统领的组织赋能等七大赋能行动。
  “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新的动力机制,第一个就是城乡融合的改革赋能。”顾益康认为,农村改革仍然是最重要的引擎和动力源,当下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两大重点领域。在深化土地制度方面,顾益康认为,应深化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四块地”的改革。
  顾益康特别提出“第四块地”——设施农业用地改革。他指出,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园区化设施化全产业链建设迫切需要建设用地,在一般农田和山地林地应安排5%作为项目的非农设施建设用地,满足现代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农业配套农机具存放等非农地需求。
郑永年:强化省级统筹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
  南方农村报记者 戴弯弯 林伊晴

  “我相信,通过‘百千万工程’的持续努力,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会大大改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一直是制约广东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经过一年的调研,郑永年发现,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广东省的区域协调性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郑永年指出,“百千万工程”的成功在于其有效的动员机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更为重要的是,它找到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平衡。市场力量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但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也同样关键。他强调,市场和政府需要“两条腿走路”,才能确保发展更快、更健康。以土地政策为例,“全省政策统一起来后,该发展农业的地方就去发展农业,该发展工业的地方就发展工业,将有效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
  “农村是永恒的存在。”谈及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短板的管关键,郑永年认为是农村现代化。他提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同样需要现代化,其现代化进程对于整体发展至关重要。他强调,要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为了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三、四线城市甚至县级城市的发展步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对于县镇村的高质量发展,郑永年认为,必须以县为抓手。因为发展的规模效应非常重要,县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更是制度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他指出,广东省在物理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如交通道路建设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在制度意义上的互联互通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浙江等地的省管县体制改革等有借鉴意义。
刘守英:大湾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六大路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段凤桂 戴弯弯

  2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为题,在分组讨论中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湾区经济的本质是人口经济活动的集聚和规模经济,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虽已超过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但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仍面临城市核心区聚集度不够高、城乡差距大、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失衡、半城市化问题等困境。
  针对上述问题,刘守英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主要路径:一是以城乡融合思维推进都市圈建设;二是完善都市圈结构下的城市体系;三是将县镇村融入都市圈发展体系;四是保护农民的市民权利和财产权利;五是推动以要素重组升级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革命;六是推动乡村系统重构。
  在刘守英看来,广州、深圳、香港等中心城市可以对标纽约、东京、旧金山湾区核心区经济密度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和人口聚集度,提高效率;东莞、佛山、中山、珠海等次中心城市需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承载新增人口城市化;突出专业镇的经济功能,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将镇建设成为城市体系的重要节点;肇庆、江门、惠州等外围城市下辖的县城要成为城乡融合的主要枢纽;珠三角地区涉农镇聚焦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各类新业态;村层面,要重构乡村系统,打破碎片化格局,成为城乡连续体的一环,吸引城市要素下乡,推进岭南传统文化复兴。
  刘守英认为,要将强县、强镇和强村“三强”作为“百千万工程”的抓手。首先是强村,在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应该以强村为主导,将乡村作为发展空间和主体;其次是强镇,从珠三角的发展情况来看,乡镇一级实际上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脊梁和最大的优势之一,也是工业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再者是强县,县城应成为带动城乡融合的枢纽,包括人口的集聚,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
王斌伟:构建“123”工作体系 助“百千万”走深走实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黎祖瑜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在分组讨论会上表示,华南师范大学大力开展“双百行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关键在于构建“123”工作体系,即建好1个共同体、抓住2个关键点、打好3张特色牌。
  一是建好1个共同体,即乡村公共服务“共同体”。作为“双百工程”乡村公共服务高校联盟“盟主”单位,学校分别协同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茂名信宜市、肇庆市封开县结对共建,并协同联盟其他高校及科研院所推进“五大计划”。
  二是抓住2个关键点,即基础教育扩容提质、科研赋能产业发展。学校利用“双核驱动”擦亮师范底色,发挥综合特色,制定了《助力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1+N”行动方案》,推动教师学历提升、职后培训、心理服务、合作办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建好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开展技术指导、智库支撑、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系列工作。
  三是打好3张特色牌,即乡村教育牌、乡村治理牌、乡村产业牌。在乡村教育方面,打造“行知小院”、开办“华附联盟”学校等。在乡村治理方面,学校与县镇村、中小学、特色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共建,设立农村党建、基层治理决策咨询研究中心等。在乡村产业方面,学校组建助农服务队,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开展新农人、新工匠及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等。
李凤亮: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黎祖瑜

  “把‘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三链融合精准服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在分组讨论会上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打造政产学研用新高地。
  聚焦“产业链”,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高地。学校携手其他53家联盟单位,积极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乡村产业帮扶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联盟活动,致力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高地。为强化产业支撑,华南农业大学瞄准粮食等10个千亿级产业以及茶叶等5个数百亿级产业发力,组织1800多名科技特派员服务省内外15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强化“创新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为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学校近年来强化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在水稻杂交制种、高产鲜食玉米种质创制、南方大豆精准育种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建设“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采集保存45个畜禽品种遗传物质近10万份。
  构建“人才链”,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一是发挥人才优势,如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同组建了10支乡村建设规划专家团队;二是发挥育人优势,2023年培训“头雁”、各类实用技术人才、高素质农民等6000余人,设立农业硕士“兴农”创新班,组建师生开展“万人千村大调研”行动等;三是发挥智库作用,2023年有52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级以上部门采纳及肯定性批示,4位专家获聘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决策咨询专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