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围城”六年

——广东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去与留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14日版次:03

  自广东省推进公费定向培养有关政策以来,数以千计的有志青年教师下沉基层,为广大乡村播下知识的火种。

  “需要登陆哪个网站?”“对简历有什么要求?”“用人单位都在粤东西北地区吗?”在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校区,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接听咨询电话,这些电话都是为了同一个活动——3月中下旬将举办的“2024年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暨公费师范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
  而在数周前,远在150多公里外,家住惠州市的晓霞过完春节假期,收拾好行李,在亲朋的羡慕和祝福中,奔赴河源市某乡镇执教。2018年,晓霞高考失利,为了“上个好大学”的心愿,在“定向”并非自己家乡的情况下,她毅然报名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公费定向师范生教师专项计划,“定向”河源。2022年,她正式踏上“定向”之路。
  “定向”之路并非坦途。晓霞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却被告知幼儿园没有空余编制,只能前往一所乡镇小学。按照“定向”协议,与免费教育、“有编有岗”的权利相对应,公费定向师范生须履行在定向地区任教6年的义务。晓霞决定在义务期满后弃编回乡。
  根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发布的《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研究》,广东省2021届公费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毕业生共有234名,其中违约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合从教的解约者有93人,占比39.74%。而在政策出台前,外界曾认为这是对乡村人才振兴精准“问诊号脉”的先手棋。自广东省推进公费定向培养有关政策以来,数以千计的有志青年教师下沉到基层一线,为广大乡村播下知识的火种。
  从报名到逃离,从被羡慕到被质疑,部分公费定向师范生犹如身处“围城”,“进城”意味着以契约换取就业捷径,“出城”则是因“环境不好”而违背契约精神的选择。去与留,仿佛变成这些公费定向师范生必须回答的选择题。
   “围城”城墙更高了

  “进城”是双向选择的过程。“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是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计划组织实施的原则。
  2020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有意向的学生通过相应学段的年度招生考试和体检,由培养院校择优录取后,自愿与培养院校、培养计划来源地县级政府签订三方公费定向培养协议书,承诺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且保证毕业后服从计划来源地安排,到定向范围学校(含村小、教学点)任教不少于6年。
  衡量当下,晓霞庆幸自己“进城”早。
  2018年,晓霞母校教师专项录取的最低分数尚在437分;2023年,这个分数上涨至517分。晓霞感慨:“若是晚考3年,根本看不到被录取的可能。”
  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教师专项历史类成为当年热门专业,专业组108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录取最高分为573分,在全省历史类成绩中排8329名。该校本次教师专项历史类投档最低排位19512位,比2022年的最低排位27095位高7583个位次。
  《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与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提到,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从教动机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毕业就业有保障”(40.9%)、“热爱教师职业”(19.7%)、“免费及生活补贴”(19.1%)、“教师社会地位高”(11.8%)和“服务农村教育”(8.5%)。其中政策制度带来的经济补贴、未来就业等外部因素是学生报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主要因素。这让不少家长们视公费定向师范生为“香饽饽”,全省教师专项报考热度不减,“进城”门槛逐年提高。
  “进城”不易,“出城”更难。
  林海比晓霞晚一年“进城”。2023年,林海从肇庆学院教师专项体育教育(师范)专业毕业时,不少亲朋好友对他“眼红”;而从珠三角跑到汕尾陆丰乡镇初中任教时,林海心中的落差感却随之而来。
  林海认为,虽然当体育老师的工作强度不大,但部分同事、食堂阿姨不会讲普通话,周末作为“外地人”留守宿舍,心里没有归属感。在了解到其他同学较高的待遇后,他决定打听下“出城路线”。
  林海拨通了地方教育局的座机,而电话那头明确不建议他辞职。按照协议,公费定向师范生履约未满六年,一旦辞职将当违约处理,同时需要一个月内付清总计12万元的培养费和违约费,超时一天就多收120元的逾期付款违约金。此外,违约记录将归入人事档案,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里留下“污点”。
  “这辈子还没赚过这么多钱,算了。”权衡利弊后,林海决定留下来。
 是什么让他们“出城”?

  公费定向师范生违约者虽然是少数,但“少数”却有十足的“痛感”。
  公费定向师范研究生书研和林海同年毕业。毕业后,书研从广州来到粤西一个县城中学教英语。
  教书不久,书研就当上了班主任。每天早上6点多,她到教室开始监督早读,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回宿舍。作为主科班主任,书研每周需要上12节至14节课;而其他的副科班主任,每周只需要上4节至8节课。但在工龄职称相同的情况下,地方编制内的教师工资基本一致。
  工作量和薪资的不对等让书研心生退意。但地方教育局提醒违约的影响后,让她又拿不定主意了。
  而面对想要“出城”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林海一直以“过来人”身份劝诫他们:“只要还想考广东的教师编制,就千万不能违约。”
  只有林海的同学嘉然是个例外。
  嘉然是一名公费定向师范生,她的家乡不在广东。在确认未能履约后,她马上赔付了一笔费用给定向地区县教育局,并回外省家乡发展,至今再未踏足教师行业。
  广东对省属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户籍并未做严格规定。《实施办法》在报考对象的户籍上,要求为内地户籍人员即可。河南、广西、陕西等地则要求公费定向师范生需为本省户籍,其中湖南省针对本科层次高中、初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要求考生需具有招生计划定向的县市区所在市州范围内户籍。
  户籍上的制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出走”吗?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科学学院曾经对287名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在《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忠诚研究》(以下简称《职业忠诚研究》)一文中指出,不同生源地的研究对象的职业忠诚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乡土情怀的研究对象更愿意长期回到家乡从教。
  而成为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出走导火索”的,不仅仅是对家乡归属感。《职业忠诚研究》显示,报考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动机中,占比最高的是父母选择,家长及教师的意愿、政策制度给予的经济补贴、未来就业有保障等外在因素是调研对象报考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主要动机。
  在林海等许多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眼中,提前“出走”意味着离开教师行业,甚至影响报考其他“铁饭碗”岗位,只能另谋出路。
  然而,越来越多“违约倾向”也引发社会各界对定向生政策的思考。为什么毕业生会频繁违约?或许其中一个原因是违约成本相对较低,而放弃合约的收益较高。另一方面,基层各项条件和待遇也成为毕业生不愿意履行合约的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违约成本,同时改善基层条件,留住真心实意助力基层发展的人才,应该成为各地政府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真心,往往出于热爱。
  辰希就是一个例子。“进城”六年并未劝退他,因为成为数学老师一直是他的梦想。
  2017年,辰希参加广东高考,却发现自己的分数报不了任何一所公办本科师范院校。复读一年后,他发现虽然能考上公办本科师范院校,但要考入数学系还差些分数。
  恰逢此时,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相关政策出台,重燃辰希心中的希望。最终他被肇庆学院公费定向师范生教师专项计划录取,就读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将奔赴清远市阳山县任教六年。
  2022年盛夏,他实习期间所教的第一批学生小学毕业了。因为工作原因,辰希未能参加学生们的毕业典礼。在给这群平均年龄只有12岁的孩子们录制的祝福视频中,辰希让大家将愿望写在小纸条上,希望他们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辰希不知道孩子们的梦想最后实现与否,但他知道,那年盛夏有29个孩子在期末考试数学科上拿了A,他正在一步步将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
  辰希坦言,参与专项计划的师范生主要面对的是乡村地区学生,而且任教六年是刚性条件,需要考生在报考前就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他也希望能有更多热爱教育、乐于奉献的人来报考教师专项,“因为你只有真的热爱教育,你才能够把教育这件事情做好”。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夏长洪曾对学院首届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采取加强政策引领、重视专业实践、实施目标驱动等措施后,公费定向师范生专业认同度明显提高,98名公费定向师范生均顺利毕业,奔赴工作岗位。
  岭南师范学院也曾对校内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调研。该校教科院副院长李继波向记者介绍,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专业认同感强于非公费定向师范生,自2018年以来,学校已录取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超1300名。利用已建立起的UGS协同育人平台,该校和地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范技能训练,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同时,学校还将加强和其他培养院校的协同合作,共享资源,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是在源源不断地为基层输送优秀师资。”揭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工作通过科学预测未来几年辖区内基础教育领域补充紧缺学科教师的需求,建立健全校地联合开展农村中小学优秀教师培养机制,补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短板,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公费定向培养毕业生履约上岗任教后,与县域内同类教师享受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政策。
  多年来,广东计划招收公费定向培养本、专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超17000名,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输送了大量教师人才,壮大了广东省基层中小学教师队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补充难、留不住、教不好等关键问题,切实培养出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农村教师,以满足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广东公费定向师范生报考越来越热之际,辰希在社交平台上新建了一个账号,专门用于宣传相关政策,并在个人空间写下签名:“热爱世间万物。”
  (应受访者要求,晓霞、林海、嘉然、辰希均为化名)
  □南方农村报记者 林健民 策划 周晓凤 冼伟锋 黄婵 统筹 韩安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