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4版: 重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清远乡村新闻官打通基层善治“最后一公里”
近1000期播报传递三农“新乡音”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3月21日
版次:
04
乡村新闻官李庚原经常走进民户、田间调研进行村务服务。
南方农村报记者 崔文波
近日,中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首批社会工作观察员聘任暨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助力“绿美乡村”活动举行,李庚原等五名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受聘为广东首批“社会工作观察员”,这是广东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又一有益尝试。从“乡村新闻官”到“社会工作观察员”,一批批“乡村新闻官”正探索着为民代言、为民发声的创新实践。
五年来,“乡村新闻官”在乡土大地中进行着新闻探索,用热情认真实践,以本村乡音、本地特产、本土文化为观察的窗口,写下独特的乡村新闻注脚,从质朴的表达中叙述乡村振兴工作的内在逻辑。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乡村新闻官”的创新探索,是清远市走好乡村新闻治理的群众路线,创新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也是广东省实现“新闻惠民”和乡村善治的生动一瞥。
赋予农民“新身份”
“若问连州事,乡间行者知。大家好,我是乡村新闻官张静华。”自从2018年身兼“乡村新闻官”的五年来,张静华时常感慨自己是“乡间行者”,是行走于田间地头的融媒体“编外记者”。
剪视频、写文案、走街拍摄、政策宣讲早已成为张静华的工作日常。“2018年我入选了第二批‘乡村新闻官’,当时听到招募信息,我马上就报名了,‘乡村新闻官’这个角色仿佛为我量身定制一样。”早在2017年,彼时的连州处于粤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导致农产品滞销、文旅品牌“叫不响”,身处广州打拼的张静华毅然返乡做起了农村扶贫工作,“做家乡的宣传员,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片好地方。”
“那时候我自己还不太懂摄影和视频剪辑,也不懂什么宣传技巧,更不知道从何下手。”回忆起培训时的情景,张静华历历在目。为了让政策的“触角”直抵最基层,自“乡村新闻官”创设以来,清远市便组织相关部门群策群力,通过市县镇三级培训方式,搭起“乡村新闻官”的培训擂台。凭着“实打实”训练,“一对一”指导,张静华练就了娴熟的宣传技能,连州菜心、特色美食、秦汉古道、连州古村……无论本地土特产,还是历史人文景观,通过他的镜头触达大湾区乃至全国网友的面前。
2021年,张静华当选清远连州市大路边镇顺泉村党总支书记。“得益于乡村新闻官的经历和经验,让我不仅掌握了用新媒体宣传家乡的技巧,更有了带动乡亲们学政策、卖农特产一起致富的能力和信心。”张静华说道。
五年来,张静华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记录、宣传家乡连州的风土人情和农特产品,至今已拍遍连州上百条村,发布300多个短视频。“我要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弄懂政策,还要把我们乡村故事传递到全国。”
2023年,张静华当选广东省人大代表,在2023年的广东省两会期间,张静华提交了《关于支持连州菜心产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议》,为补足连州菜心在生产、流通领域短板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在清远,张静华的并非个例,而是众多“乡村新闻官”的缩影。他们把观察、记录的重点聚焦在村里老百姓身上,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们的日常工作、日常生活中,找出“不寻常”的振兴之路。
“‘乡村新闻官’虽然不是具有特定职权的职务,但他们是乡村本土的‘意见领袖’,具有深入了解乡村传统习俗、优秀文化和当今乡村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优势。他们明晰乡村的需求点,从而传递更加符合乡村实际的信息,让社会各方面更好理解应该给予乡村的关注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范以锦表示。
近年来,清远市专门成立了乡村新闻官宣讲队,成为全市基层宣讲的中坚力量,活跃在全市乡村开展理论宣讲,至今已开展线下宣讲活动超3000场次;同时建设乡村新闻官工作室84间,成为乡村新闻官宣传宣讲、活动培训、学习交流、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
擦亮农业“新品牌”
每当农产品丰收、上市前夕,“乡村新闻官”们就承担起了主动对外播报农产品信息的责任。“乡村新闻官”让乡村有了新闻发言人,让更多事关“三农”的信息在融媒体平台上传播出去,同时打通了乡村优质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在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横坑村,首批上任的“乡村新闻官”唐莹敏,用乡村婚礼形式推荐“土特产”红衣花生,宣传效果“破土出圈”;“连州菜心甜美,东陂腊肉相配,山塘豆腐放进嘴……”张静华与村民创作连州特产原创歌曲MV引发一众好评;“黄花梨,黄花菜,黄花的柿子人人爱。”佛冈石角镇乡村新闻官用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全网推广本村特产黄花柿。
曾在“乡村新闻官”参与授课的“老媒体人”范以锦对“乡村新闻官”有着独特的印象:“与专业的新闻人相比,乡村新闻官独具地方个性,出镜时不作特别修饰的‘土’味气质往往给人更真实、更亲切的感觉,使信息接收者对其具有更高的信任度,把乡村新闻官传播的内容当作更加可靠的信息。”
在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乡村新闻官李庚原看来,“乡村新闻官必须履行‘传思想、传文明、传文化、助乡村振兴’的工作职责,而所谓‘三传一助’,‘助’是因,‘传’为果。”
2017年,在北京打拼的李庚原因“头雁工程”回乡当起了党支部书记,2018年,成为清远市首批入选的8位乡村新闻官之一。“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前提,就要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李庚原经常走进民户、田间调研,考虑到村子缺乏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微薄,便带领村民整合土地、建设机耕路和修缮水利设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旅游开发,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今年,我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了达到54万元,今年我们还新增打造卧龙谷绿色生态园,希望通过我们村的农业优势,带动休闲观光农业、观赏采摘、农耕文化体验旅游发展。”李庚原说。
“作为乡村新闻官,我还会拍视频,带着村民做直播推销土特产、推介我们村的文旅景点,通过为村民办事、帮助村民通过电商渠道卖农产品,增加了村民收入的同时公信力自然就有了。有了公信力,我们的宣传工作才有了效果。”李庚原分享道。实践证明,做好新闻服务,实现新闻惠民,群众自然拥戴支持,掌握了话语权,宣传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自2018年“乡村新闻官”制度创设以来,“乡村新闻官”微信公众号集纳全市各地乡村新闻官播报内容,以及新闻媒体报道、评论,通过近1000期的新闻播报,为乡村新闻官从实践到报道提供集中的输出“窗口”和舆论阵地。
搭起农村“新秩序”
“要赶在村民们返岗开工前把树种下!”今年新春开工前夕,清远市佛冈县石角镇黄花村村民在乡村新闻官李庚原的带领下,全村响应“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号召,自发种下了300棵油茶树。
“我们村背靠粤北山区发展农业,自然不缺树木,发动大家种树,人们都很不理解,究其原因就是人们不理解这个政策的内涵。”在李庚原的宣传和鼓动下,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解释:“绿美乡村,我们确实不缺绿,但我们缺美。种树并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种出美丽,种出效益。”考虑到农旅发展的需求,李庚原经过多重筛选后决定种开黄花的树,打造黄花村看“黄花”的农旅特色。“从报名6000棵树,到最终的8000棵,我们实现了人均一棵树的计划。”李庚原在绿美乡村建设中践行了乡村新闻官的使命。
如此,乡村新闻官参与到乡村基层治理中,通过收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他们也随时反馈村民的意见,监督政府行为和政策执行情况,促进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和公正性。
“‘要引导,先服务’这是我作为乡村新闻官的工作宗旨。”阳山县太平镇沙陂村党总支书记、乡村新闻官袁学友说道。“作为乡村新闻官,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让我担任党总支部书记的农村工作更好、更顺利地开展。”
“袁支书是我们这里的‘大网红’,他有责任、有担当,是乡村振兴的大能人。”沙陂村村民都这样评价他。袁学友将“乡村新闻官”的经验所学,灵活运用到实际乡村政务中,2021年起,通过网络上开设微讲堂、线下普及政策,组织干部实施饮水工程建设,解决2个自然村、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2022年实施沙陂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开展垃圾污水治理等行动、号召村民修缮村道和增设停车位,为全村群众购买住房保险,抵御和减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
李庚原等五名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受聘为广东首批“社会工作观察员”,黄花村也成为省委社会工作部在乡村设立的首个社会工作观察站,“清远市乡村新闻官”不断在参与“绿美乡村”生态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今,乡村新闻官作为政府的“小喇叭”和老百姓的“发言人”,有效地连接起政府和地方,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真正将德治、自治有效结合,为和谐的乡村秩序的构建提供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市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均超百万元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市行政村集体年收入均超百万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