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突破性品种缺乏、栽培管理粗放、加工转化率低......

我国马铃薯产业如何突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3月26日版次:07

  我国马铃薯生产实现了从靠面积扩张到靠单产增长的转变。

  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珺

  马铃薯是世界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据联合国粮农业组织调查统计,2022年全球有153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马铃薯,种植面积为2.67亿亩、总产量3.75亿吨。
  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及用种国,我国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突破性品种缺乏、栽培管理粗放、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
  日前,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15场专题报告会之一的马铃薯种薯及产业链发展专题报告会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全产业链专家、企业家就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研讨交流。
单产连续14年提升
  国家现代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表示,近10年间,我国马铃薯主要在生产布局、市场供应、加工产能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在生产布局方面,尽管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但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单产连续14年提升。生产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地区种植面积增加,而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因干旱影响,种植面积下降。
  市场供应方面,马铃薯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上半年价格较高,下半年价格较低。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生产成本逐年攀升。目前,马铃薯市场供应空档期逐渐消失,全年都有产品供应。
  在加工产能方面,我国马铃薯加工产能有所扩张,但原料供应偏紧。北方一作区集聚了全国大部分的加工产能,内蒙古、河北和甘肃是实际加工量前三位的省份,占全国的74%。其他区域主要以鲜切、复合、炸薯片等休闲食品、主食产品和预制产品为主。
  数据显示,全国马铃薯加工产能超过300万吨,实际生产量仅133万吨,加工转化率不足10%。加工原料薯价格不同程度上涨,薯片薯条原料涨幅71%,淀粉原料薯涨幅25-30%;加工制品整体上涨2000-3000元/吨。
种质创新与利用取得突破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系统的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副院长王立春介绍,我国在马铃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收集、保存了国内外马铃薯种质资源5068份,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抗性评价、品质评价等工作。通过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品种间杂交等技术,创制出优质、特色资源材料,为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科研人员还开展了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工作,构建了基因型数据库和分子身份证系统。解析了马铃薯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精细定位和克隆了相关功能基因,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我国还制定了相关标准对马铃薯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资源评价进行规范,明确马铃薯优良及特异资源评价标准。
新时期要抓住两大关键技术
  尽管我国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突破性品种缺乏、栽培管理粗放、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
  就种薯而言,脱毒种薯普及率低、种薯质量差是影响我国马铃薯产量及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吕典秋表示,目前我国种薯检测还存在技术标准及规程不健全、检测机构与人员力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吕典秋建议,一是要加强质检机构、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形成我国质检网络体系,提高服务能力,满足种薯认证工作需要;二是加快种薯检测技术及产品自主研发,打破国外垄断,加强与完善检测技术标准制修订,建立适合我国的质检技术体系;还需设立专项资金,开展种薯病害普查工作,加强质量认证宣传与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等。
  金黎平认为,新时期要抓住两大关键技术——种业创新关键技术与旱作绿色智能栽培技术,及三项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土传病害防控技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马铃薯甲虫和线虫监测技术进行突破,立足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不断创新。
  雪川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楠认为,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升级。其中,协同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完善配套服务;升级主要是拓展马铃薯的应用场景,深度挖掘品种特性,因种制宜,实现产品与原料的精准匹配、工艺与原料的配套研发。

下一篇:荃银高科 净赚2.74亿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