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秦英林:创新要坚持长期主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02日版次:10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策划 麦倩明 周晓凤 彭进
统筹 彭进 吴昊晖
撰文 黄子民

  2023年,牧原出栏生猪6381万头,再次刷新世界纪录;2024年,在日前揭晓的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秦英林与钱瑛夫妇再次稳坐农牧业首富。
  猪海浮沉30年,牧原从个体养猪场“摇身”成为行业龙头,秦英林从养22头母猪起步到年养6000万头猪,他究竟做对了什么?
穿越六次猪周期
  2023年的牧原正在新一轮猪周期的底部破冰前行。这是自1992年成立以来,牧原穿越的第六个猪周期。
  在外人看来,牧原似乎从未受到猪周期的影响:非瘟以来六年合计利润高达496亿元;自2020年连续4年霸榜全国生猪出栏第一名;2023年末母猪存栏量居全国首位,并持续增长……
  每一次穿越猪周期,都是殊死一搏。2023年猪周期的惨烈程度,超乎了业界的想象。牧原也主动调减了250万-700万头出栏目标。“每一次当利润高的时候,我都担心下一个低谷跌到什么样,越是利润高的时候越恐惧。”2024年初,秦英林接受媒体访问时说。他坦言,自己也怕“摔伤摔死”。
  秦英林在2023年第十九届畜牧饲料科技与经济(全球)高层论坛上曾表示,目前中国养猪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依旧是猪价下行带来的生产过程成本挑战。秦英林提出,目前牧原与国际领先的平均饲养成本还有头均600元左右的差距。
  “这个差距就是机会,难点就是寻找突破口。”事实上,牧原一直在寻找突破口。
  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在60%左右。可以说,得饲料者,得天下。2003年,为了解除饲料价格与原粮价格深度绑定的困局,秦英林对猪饲料进行了深度研究,决定启用低豆粕日粮配方。这个操作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021年,当整个行业在猪价行情低迷、原粮价格飙升的困境中苦苦挣扎时,秦英林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得益于低廉的饲料成本,2021年牧原出栏生猪4026万头,实现净利润69亿元,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净利润超10亿的猪企。也是在这一年,秦英林向全国同行公开了低豆日粮技术。2021年5月,秦英林在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作报告时,将牧原低蛋白日粮技术相关数据公开共享。
  2023年第二届生猪产业峰会上,秦英林再次倡议全行业共同提升饲料技术。“如果全国养猪都像牧原一样节省豆粕用量,全国可节省2000万吨大豆。”在秦英林看来,与牧原保持独家优势相比,减少行业对粮食的浪费,显然更有价值。通过研发落地低豆日粮技术,不断用合成氨基酸来替代豆粕,牧原股份饲料豆粕用量占比已低至约5%。
技术创新降成本
  经历了多年狂奔,秦英林早就意识到,猪周期是熨不平的。周期的存在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而穿越周期的关键在于创新,在于用技术创新实现降成本。2023年,秦英林提出“向下扎根一百丈,向上奋力冲破天”的口号,号召公司上下从“元点”发力,死磕技术创新。
  秦英林对技术创新的态度,从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他曾公开表示,牧原每建一栋猪舍,都一定要比之前的更加先进,否则终将成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据了解,牧原的研发队伍有16000人,近五年大约投入了266亿元研发经费。
  秦英林近年在技术研发的投入,也逐步看到了正向反馈。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成功研发了最先进的空气过滤猪舍。牧原还牵手西湖大学,向猪营养研究发力,用生物合成氨基酸,把豆粕的用量从5%降到更低,目标是不用豆粕就可以养猪。
  另外,牧原的环保团队有6000人,将猪粪水变成水肥,助农减投增收。2023年,牧原帮助猪场周边农民增收14.85亿元。依靠先进的养殖技术,牧原的养殖成本可谓遥遥领先。2023年12月牧原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7.65元/斤。
  2024年,秦英林提出要全面向7元/斤成本冲刺,并消灭全公司8元/斤成本以上的场线。这是牧原的一次技术秀肌肉,也展示了秦英林的雄心壮志。
在试错中螺旋上升
  “牧原对猪舍精准通风的研究过程中,三年经历了两次失败,损失约120亿元。”秦英林自己也承认,每次创新是“九死一生”的过程。然而,市场的大潮滚滚向前,不主动求变,就只能成为沙滩上的“前浪”。
  2023年,牧原做了很多制度的探索,也遭到了许多质疑和非议。当年8月,牧原股份内部推行共创共享激励机制。此举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牧原改变自繁自养模式,将经营压力转嫁到员工身上。同时,网络有传言牧原将借此大规模裁员。
  但这并非牧原的本意。牧原解释,共创共享激励机制实施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员工主动落地新技术,支撑养殖成本下降。据介绍,激励机制也确实帮助牧原优秀员工提升了收入。为了击破裁员流言,秦英林更是在网上留言,邀请离职员工重新回到牧原,并启动“回家计划”,开启离职员工返聘申请通道。
  共创共享激励机制不一定是降本增效的完美答案,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养猪企业,但它起码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与创新。三十年光景,牧原能在一个又一个的猪周期中稳立潮头,靠的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守正创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