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春天赊鸡娃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13日版次:12

  巧妇也难辨鸡仔公母。 视觉中国供图

  旧时乡间,每到春上,都有外乡人走村穿巷卖鸡娃儿,扯着长腔,朗声吆喝:“赊鸡娃儿喽——”赊鸡娃儿,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卖鸡娃儿。春天商贩将鸡娃儿赊给乡人,秋后鸡娃儿长大生蛋见到回头钱时,商贩再拿着账本上门收钱。
  走乡串户赊鸡娃儿的商贩,大都操着外地口音,戴着一顶破草帽,草帽下是一张晒得黝黑的脸。早些年,都是用上翘的扁担,挑两个细竹篾编的、跑风透气的大竹筐(直径三四尺,分上下两层,鸡娃儿可以一个个站着,避免踩踏),靠一双脚板丈量乡间土路,走过一村又一庄,风里雨里赊鸡娃儿。后来条件好了,改为骑自行车,后座上交叉绑着几根木棍子,木棍上吊着两个大竹筐,里面装着叽叽乱叫的小鸡娃儿。每到一村,商贩先找寻一处敞亮地方,支起自行车,卸下竹筐,揭掉蒙在竹筐上的蓝布,让颠簸一路的鸡娃儿见见光透透风。
  很快,商贩在地上铺了一层布,用一领草席或一圈茓子在布上围个圈,把竹筐里的鸡娃儿,一捧捧转移到席圈里,撒一把泡过的小米,放一个盛水的小碟。绒球似的小鸡娃儿,可能是饿极了,挤挤扛扛,争相啄食,发出“叽叽叽”细小嘈杂的叫声。
  鸡娃儿们吃饱喝足了,商贩手里的一袋烟也吸完了。他磕掉烟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不停地叫喊“赊鸡娃儿喽——”听到吆喝声,最先围拢过来的是孩子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学着商贩的腔调,高一声低一腔唤着。随后,几个老婆儿拄着拐棍,颤巍巍地从家里走出来了;正在院里刷锅喂猪的村妇,丢下手里的活计,顺手抄起竹篮箩头草筛子,随便往里面垫些破布衬烂套子,着急慌忙也赶来了。她们蹲在席圈周围,打听着鸡娃儿的价格,议论着今年的行情,挑选着身量大、精神头足、抢食猛的鸡娃儿。
  毛茸茸的鸡娃儿,张着黄黄的小嘴,不住声地叫着,模样甚是可爱。孩童们挤在大人堆里看热闹,忍不住就想伸手摸鸡娃儿,刚把手伸出来,后脑勺上就挨了大人一巴掌,惹得众人大笑。
  品质好的鸡娃儿挑出来后,村妇们并不急着放进自己的器具里,接下来还要分辨鸡娃儿的公母。毕竟,旧时乡间,下蛋的母鸡是庄户人家的“小银行”,攒一篮鸡蛋,到集市上换成现钱,可以买煤油、火柴、食盐等生活必需品,故而母鸡娃儿最受乡人欢迎,各家要的最多,而公鸡娃儿则是陪衬,不受待见,养多了尽糟蹋粮食籽,没有多大用处,往往是多少逮回家几个,养大了,留下一只打鸣司晨,其他的杀了待客。
  分辨鸡娃儿公母,必须靠经验。有人说嘴短是母鸡,有人说抢食不强的是母鸡,有人说个子小特别是头小的是母鸡,其实这些说法都很片面,也不准确,一些村妇把鸡娃儿捧在手里,仔细端详它的爪子、屁股和鸡冠子,但到最后仍很难认准公母。不会辨别之人,则让商贩帮忙挑选,并把丑话说到前头,若是公鸡娃儿多了,将来就少给钱。也有些精明买家,不在乎公母,只挑选个大、欢实、强硬的,为的是好养活,长大后是公鸡就杀吃,是母鸡就留下嬎蛋。
  等众人选好鸡娃儿之后,商贩从包里掏出皱巴巴的本子,逐个记下赊鸡娃儿人的姓名、鸡娃儿的数量和钱数,说好秋后上门收钱。
  挑到村里卖的鸡娃儿,都是炕房里炕出来的。炕房里温度高,鸡娃儿不怕热,怕冷。庄稼人喂养鸡娃儿,像养孩子一样操心:白天,怕冻着,在鸡娃儿生活的席圈或茓圈里,下面垫上麦秸,上面扣着筛子,晚上还搭上破衣烂衫保温取暖。小鸡娃儿要定时喂米喂水,将泡过的小米,撒在反铺的草席上,避免把米弄脏,吃剩下的,也好收拾,再喂大鸡。夜里,怕下雨刮风,鸡娃儿受凉,跳出来跌伤,或被黄鼠狼和蛇吃了,就将其收在箩头或竹篮里,用布罩起来,挂在堂屋梁上。
  等鸡娃儿长出翅膀,能听懂主人的呼唤声,才敢放手撒在庭院里。四邻各家的鸡娃儿,都是同一茬孵化的,模样个头差不多,为了避免弄混,一些人家就在鸡娃儿的头顶或翅膀上,染上红颜色,或在鸡腿上绑根红线,作为记号,以示区别。
  秋收过后,场光地净,赊鸡娃儿的商贩又进村了,车把上挂的破布兜很显眼。有热心村人领着他,挨家挨户,找赊鸡娃儿的人收钱。不管到了谁家,主人都是搬凳倒茶,笑脸相迎。彼此寒暄一番后,主人按照账本上的原始记录,把春上欠下的鸡娃儿钱,如数付给商贩。
  出于好奇,年少的我曾问过母亲,要是有人装赖,不给或少给人家钱咋办?母亲抬头瞅了我一眼,语气坚定地说,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骑着车子,一走几十里,风里来雨里去,连口热饭也吃不上,挣的都是辛苦钱,谁要是坏良心干那缺德事,村里的人能戳断他的脊梁筋。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村人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购物买东西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再不因囊中羞涩赊账买卖了。
  如今,乡间养鸡的农户极少,再也不见赊鸡娃儿的商贩了。每每回想起赊鸡娃儿这种独特的买卖方式,那种诚实守信的淳朴民风总让我怀念。
□梁永刚
  鸡娃儿们吃饱喝足了,商贩手里的一袋烟也吸完了。他磕掉烟灰站起身,清了清嗓子,开始不停地叫喊“赊鸡娃儿喽——”听到吆喝声,最先围拢过来的是孩子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学着商贩的腔调,高一声低一腔唤着。

下一篇:回头青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