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养出刺身级台山蚝 一只卖18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23日版次:09

  生蚝净化车间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12年前,何伟慧放弃了广州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江门当起了蚝农。到2021年,他的养殖规模达到5万亩、4万条蚝绳,一只刺身级生蚝的出厂价卖到了18元,约是熟食级的5倍。
  12年间,何伟慧找到了两个答案:一是养三倍体蚝比养白蚝好,养殖时间缩短了一半,保证每天稳定出货;二是川岛的水污染少,比别的海域好。但何伟慧还有一个答案没有找到:“到底是海洋里什么因素,造就了台山生蚝的风味?”
  得益于省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市启动科技特派员培育“双千计划”,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共1450多名科研人员投身服务江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何伟慧离自己想要的答案越来越近了。
辞职养蚝 先花4年选定海域
  何伟慧是台山人,但在40岁之前,他从来没养过生蚝。2012年,何伟慧已过不惑,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一条蚝绳投入大概要3000元,如果投放50条绳,那就是15万元。”何伟慧说,靠天吃饭的养殖模式,每到夏天台风活跃,蚝排就很容易被吹散。
  传统的台山生蚝养的是白蚝,要养殖3-5年才够肥美,蚝农需要定期出海检查蚝排。这样一来,蚝农为了生蚝和自己的安全,大多都会选择近海养殖,水质相对次于深海。
  “我不要做一般的蚝农。”从一开始,何伟慧给自己定位,要做可生食的刺身级生蚝——市面上的刺身级生蚝大多是进口,而台山蚝受限于养殖水质,只能加工熟吃。
  30多年科研工作的经历,深刻影响着何伟慧的创业思路:“在开始生产之前,我首先要搞清楚台山生蚝为什么好吃?台山的海能不能养出刺身级生蚝?”
  为了找到答案,他聘请了5位广东海洋大学的毕业生做海域调研。“我们在海上漂来漂去,一边要给大学生们支付工资,每次出海还需要支付一两千船费。”何伟慧知道,同村的蚝农甚至家里人都觉得他傻,“把钱倒进咸水海”。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4年,终于在2016年有了第一批产出。当时,何伟慧觉得公司的净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团队也锁定了川岛这个水质最优的养殖海域,便尝试收购生蚝加工成刺身产品,成功卖到广深等一线城市。
  2019年,公司开始自己养殖三倍体生蚝,保证了一年四季都有生蚝产出,销售端门店数量和客户也在增加,逐渐发展到如今规模。
博士助阵 探究台山风味密码
  去年夏天,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台山工业新城举办了一场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技术创新研讨会,邀请了10多位专家和上百家企业面对面交流。
  “我们想生产更高品质、可生食的生蚝。”何伟慧并不满足现在的生产线,现场请教了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博士阮奇珺。
  “这对生蚝的养殖环境、生产线卫生条件、设备工艺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我们先采样检测生产线的微生物情况,与市场上的优质产品做个对比。”阮奇珺回答得严谨。
  两人第二次见面,直接约在了广海镇净化生蚝的车间里。何伟慧向阮奇珺展示他的净化系统:在川岛海域养殖的三倍体生蚝,捞上来后经过清洗和挑选,被放进集养池24小时,达到可熟食标准。再经过48小时臭氧杀菌净化,生蚝就达到可生食标准。
  “我想做2.0版本,不仅能净化,还要加强生蚝的风味。”何伟慧解释,譬如增加藻类品种,让生蚝更加鲜美。
  “我们先弄清楚,到底是海洋里什么因素,造就了台山生蚝的风味?”阮奇珺问出了何伟慧最想了解的那个问题。
  何伟慧强烈地感受到,阮奇珺会是那个帮助他找到答案的人。
  阮奇珺和江门产研院的工作人员至少每个月跑一趟台山,要么采样海水,要么采样生蚝。依托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的技术力量,对样本进行风味和全营养组分的表征和成因分析。根据计划,阮奇珺两年内就能完成全部研究,给何伟慧一个答案。
未来牧场 自动升降防风抗灾
  下一个十年,何伟慧还想进一步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新疑问:养在深海的蚝排如何提高抗台风能力?怎么推广三倍体生蚝,降低蚝农的养殖成本和风险?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台山生蚝如何提高附加值做大产业?
  这些问题,他正在着手一个个解决,并且得到了资本的青睐,开了新的企业大襟岛蚝业科技(台山)有限公司。他计划,先在川岛海域落地生蚝牧场,设计出可以抗击台风灾害风险的自动升降蚝排养殖系统,台风来了,蚝排就可以沉降到深海躲避。然后,在川岛上建一个蚝苗场,进一步提高三倍体生蚝的养殖覆盖率,以后台山生蚝不只能在冬天吃到,全年都可以供应市场。
  最后,他想做一个产业园,带上身边的朋友和村民一起做“科技蚝农”,用更科学、智能化的手段养殖生蚝,带动整个产业链“接二连三”提升综合竞争力。  □李霭莹
■ 小档案
  姓名:何伟慧
地点:江门台山市
养殖品种:三倍体生蚝
养殖规模:5万亩
关键技术:优质海域培育刺身级生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