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韶关“泥腿子”村支书蹚出救灾通道

“我是村支书,我带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4月30日版次:04

  赖景锋看望在和园酒店安置点的群众。

  南方农村报记者 张璠
通讯员 陈励 陈玉铃
跟题编辑 肖婉琦

  4月29日,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再次迎来一场暴雨,赖景锋接到省应急管理厅的通知,要在当天15时前撤离在村里的所有人员。
  自4月19日连续暴雨以来,作为胡屋村支部书记,赖景锋“连轴转”,不断往返在镇村之间。在道路被山洪截断时,他在4.6公里的泥泞中手脚并用往返,蹚出了救灾通道,为成为“孤岛”的村庄带来救援力量。
  在这场洪水中,正是一位又一位朴实为民的“泥腿子”村支书,在雨水与淤泥中,用双脚蹚出了救灾通道。
4.6公里走了3个多小时
  洪水导致山体滑坡,江湾镇受灾严重,一度与外界断联(详细报道请见南方农村报4月25日3版《山体滑坡阻断要道 救援官兵连夜抢通》)。
  “两边的山头都塌了。”赖景锋回忆道。胡屋村是江湾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加之位于江湾河的上游,是受灾最严重的村,道路、通信、水电全部中断。
  4月22日凌晨,进入江湾镇的道路基本抢通。同日,镇中心架起了临时信号基站,恢复了部分通信与网络。当天,赖景锋依靠步行,一路艰难跋涉,抵达镇上的指挥中心,寻求救援。此时,镇上的救援队伍也准备进入仍处于失联状态的村庄,但村道和桥梁都被洪水冲毁,救援人员不熟悉路况,如何抢通生命线?
  “我是村里的书记,对沿路情况熟悉,我来带路。”赖景锋立即挺身而出。
  赖景锋与4名军人组成“先锋小队”,携带两部卫星电话开始徒步往胡屋村进发。赖景锋再次手脚并用,带着伙伴,徒步走过及膝的泥石流,穿过狭窄的山间小路,一步一步、一米一米地向胡屋村靠近。
  从镇指挥中心到胡屋村委约4.6公里,赖景锋一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
多次往返镇村传递信息
  “江湾现在遭遇洪水塌方,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党委政府正在努力开展救援,有什么需要我会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报告,请大家放心。”赖景锋耐心地安抚村民的情绪,并收集各村小组的情况和村民的需求。当他得知王屋坝村村民曹言妹因上涨的河水滑倒而摔伤手脚后,立即与小分队中的军医赶到曹言妹的家中,为她的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并通过卫星电话向指挥部请求支援,转运伤员。
  赖景锋了解掌握村里的受灾情况后,与指挥部的联系沟通却因信号不稳定而变得异常困难。为了第一时间将村里的情况传递出去,“必须立即返回镇上”,赖景锋做了决定。但雨猛烈地下着,路面越发泥泞,夜间行走非常危险,“先锋小队”不得不在中途借宿。
最快转移与最后撤离
  4月23日清晨,雨势持续,赖景锋与同伴继续赶往指挥部。道路再次被厚厚的泥土、断枝、洪水、碎石等掩埋,抵达指挥部时,赖景锋们成为“泥人”。顾不上休息,他们立即向指挥部详细汇报了村里的受灾情况,并联系村“两委”干部将白石村篮球场上的障碍物悉数清除,为直升机的降落创造有利条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伤员被顺利送上直升机,转移到武江中医院。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赖景锋又一头扎进了疏通关键路段、撤离群众的工作中。24日中午,赖景锋与其他村干部迅速组织村民集结到墩头村撤离点,“抓紧多一秒,村民安全就多一分”,仅用了半小时,赖景锋所负责的撤离点包括工作人员在内80人,全部通过直升机顺利撤离。而赖景锋多次确认村民全都转移完毕后,最后一个离开胡屋村。此时,赖景锋已连续奋战了近48小时,甚至没有时间与家人联系,也无法回家查看家中情况。24日19时,他才在安置点联系上家人。
  “村民也是我的家人,保障他们安全是我的职责,我相信其他党员干部也会像我一样照顾好被转移的家人们。”赖景锋说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