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警惕非法集资“下乡”坑农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5月30日
版次:
02
从4月中旬开始,山东多地警方陆续发布通告称,山东立金集团相关企业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被立案侦查。来自多个渠道的数据显示,立金集团的涉案金额可能高达40亿元。与以往的“非法集资”不同的是,立金集团走的是“下乡”路线。大大小小的办事处设立在乡镇简陋的门面房内,依托于当地的熟人社会进行扩张。
农村,作为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紧密,信任多基于面对面的交往和长期的社区互动。李成的例子就是典型,作为邻村的粮食商人,他在村民间建立起的信任,成为了立金集团非法吸储的温床。村民们基于朴素的互助精神和对熟人的信任,忽视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使用,将毕生积蓄投入一个看似利润丰厚,实则风险巨大的“理财”陷阱。这种信任的滥用,是农村非法吸储现象频发的重要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农村老人对金融知识的缺乏成为了他们被非法集资者利用的关键。多数农村老人缺乏基本的金融常识,难以分辨正规理财与非法吸储的区别,对于所谓的“高收益”缺乏警惕,更不懂得如何查询企业的合法性和风险。
从社会层面来看,监管缺失与法律滞后是农村“非吸”事件频发的重要外因。尽管早在2019年就有官方文件指出立金所的风险,但实质性监管措施的滞后与执行力度的不足,未能有效遏制其业务扩展。如立金集团能够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内,于多地设点扩张,直至资金链断裂才被立案调查,充分体现了监管滞后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P2P行业的兴衰,许多类似立金集团的机构转型求生,采取更为隐蔽的手法继续运作。经济转型期间,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乏力,投资渠道狭窄,为“非吸”活动提供了土壤。
面对这一困境,社会与家庭层面都需采取行动。社会层面,首要任务是加强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农民的金融素养。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联合开展广泛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利用村广播、宣传栏、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普及正规理财渠道、识别非法集资的基本方法,让农民学会自我保护。同时,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涉嫌非法集资的活动及时排查,严厉惩处,形成有效震慑。
家庭层面,则需增强代际沟通,尤其是在外出务工子女与留守老人之间。子女应主动承担起为父母普及金融知识的责任,帮助他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金融运作,引导他们通过正规途径理财,避免盲目追求高利诱惑。案例中的林语,尽管发现时已晚,但她积极介入,陪同父母报案,展示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此外,增强家庭内部的经济透明度,鼓励家人间共享财务信息,也是预防此类悲剧的有效方式。
农村非法吸储事件频发,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实质是社会问题,折射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下农村地区的脆弱性。只有通过加强金融教育,完善监管体系,以及促进家庭内部的经济教育与沟通,才能逐步构建起农村金融安全的防护网,让农村老人的晚年不再因无知而遭受经济侵害,让他们的辛勤积累得以安放,让农村的熟人社会重拾健康、正面的信任与互助精神。
(作者:叶雨,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水军”
上一篇:
下一篇:
“水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