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1版: 文化室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客家炒绿温肚茶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6月06日
版次:
11
| 岭南风物 |
今年元旦始,持续88天,广东卫视在黄金时段推出长寿梅州“温肚茶”《客家炒绿》宣传片。
片中展现了梅州雁南飞茶田、阴那山樱花茶园、兴宁磐安围客家围龙屋,以及一家人在大埔花萼楼一起喝客家炒绿吃梅州柚的场景。并通过特写镜头展示从鲜叶转至精制干茶的画面,强调客家炒绿所采用的独特“重炒”工艺。
这是客家炒绿面向观众的一次温情推介。
客家炒绿,又名客家炒茶、客家炒青、客家绿茶,是中国客家地区的代表性特产,其制茶历史可追溯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期,乃至更久远的秦汉时期已经有所记载。
客家炒绿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茶文化的结晶。客家人在千年迁徙过程中,常年居住山地,高湿水寒、饮食油腻,因而防寒祛湿是饮食中的大趋向。客家炒绿采用独特的“重炒”工艺,追求“祛寒趋温”的效果,被客家人称为“暖肚茶”“温肚茶”。
有些广东人不爱喝绿茶,认为其性寒。客家炒绿通过“重炒”工艺形成温性绿茶,将温热与湿寒形成互补中和,体现了客家炒绿的妙处。客家炒绿除了性温,还味甘,茶香经久不散,有着“香、甘、滑”三大特点。为了让茶性更温和,甚至会历经二炒乃至多炒。
客家炒绿在制作上讲究火候。清火炒制,冲泡后为偏浅绿,饮时有豆香味,清雅而亮泽;高火炒制,冲泡后茶汤偏红色,有淡蜜香;老火炒制,冲泡后红色更深,入口醇厚。
“重炒”工艺保留了绿茶应有的丰富茶多酚内含物,以及绿茶的鲜甘香韵,并带出醇厚的炒米香及果香。其茶韵特征,不仅适应于南方泡工夫茶,也适应于北方的“壶泡”,可谓南北贯通,独成一派。
梅州客家居八山一田一水,也是世界“长寿之都”。虽客家区域水寒高湿,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男女老少以喝客家炒绿来调节体质,这是梅州长寿之乡特有的养生智慧。
梅州还有一宝,就是梅州柚。现如今,柚花与客家炒绿相遇,发展出了新茶饮。
独特的炒米香混合清新自然的柚花香,滋味如何?饮过才知!
□何浓
上一篇:
下一篇:
“另类”降雨是怎么形成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另类”降雨是怎么形成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