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3版: 区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当农业科学 “撞上”古诗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7月16日
版次:
03
7月11日,2024年天河区新型科普合作联盟第三届科普基地交流活动在广州举行。华南农业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科普讲师熊万杰作《农文理融合——科普方式的变革》主题分享。通过“古代典籍中的农业”“古诗词中的农业”“诗词与科学的美美与共”三方面的内容,熊万杰系统分析了华南农业博物馆与科创中心的农业+馆、种业馆、科技馆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诗词之史亦是农科之史
“《管子》中提出了‘不夺农时’的思想,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荀子》中则提出了‘多种多收’的思想,鼓励农民种植多种作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犁,装有铁制犁铧和犁壁,用牲畜或人力牵引,可以轻松地进行翻土、碎土、起垄等;起源于汉代的木耧由耧腿、耧斗和耧把组成,可以控制播种量并使其均匀分布在土壤中……”谈起古代典籍,熊万杰如数家珍。
通过总结分析古代典籍中的部分农业思想以及农业科技,熊万杰系统梳理了广东粮食、果、茶、花、南药、畜牧等产业的发展历史:约14000年前,广东清远牛栏洞地区出现野生稻;约7000年前,茶发乎神农氏;5000年前,广东曲江马坝出现栽培稻;4000年前,《禹贡》中都有记载柚子开始栽培,殷商甲骨文中有蜂蜜记载;2200年前,屈原的《楚辞·招魂》中记载了甘蔗种植;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雷琼黄牛在雷州半岛驯化;明朝李时珍把陈皮写进《本草纲目》,并注明了陈皮以广陈皮为佳的标注;清朝乾隆10年《普宁县志》第九卷土产篇“果之属”中,有“普宁青梅”名称的最早记录和历史源头;清朝陈淏子《花境》言“梅本出于罗浮、庾岭,喜暖故也”,说明广东惠州罗浮山、江西广东交界处的大庾岭是著名的梅花产地。
农科之美亦是诗词之美
此外,熊万杰还介绍了古诗词对的茶、蔬菜、水果、酒、美食、二十四节气等的描述,并举例说明诗词是用巧夺天工的文字描述自然现象,科学则是用言简意赅的数学揭示自然规律,而现象和规律是相辅相成的;科学可用来解释诗词,科学之美可加深诗词之美;诗词可用来说明科学,诗词之美可增益科学之美。
华南农业博物馆副馆长王茹说:“熊教授充分运用我馆的农业资源和文化因素,以讲座和讲解的形式为参观者服务,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他的讲座往往能引起共鸣,讲解也比较生动。”
华南农业大学邓小玲教授认为,古代的很多农业科技都源自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解释,将农学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将农业科普化兴味索然为兴趣盎然,很有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等,有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业科技的元素,将其用之于农业科普,对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亲和度,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熊万杰说。
□南农
上一篇:
乡村图书馆变环保活动中心
下一篇:
上一篇:
乡村图书馆变环保活动中心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