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30厘米罕见肌瘤“爬”进心脏

多学科协作摘除“心腹大患”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7月25日版次:06

  多学科专家团队手术中。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合作,成功为一位年轻女性摘除了潜藏于静脉内的“定时炸弹”——一根长达30厘米的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
  据悉,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平滑肌肿瘤,其发病率非常低,尽管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却极具侵袭性,起源于子宫平滑肌瘤或子宫静脉壁,沿静脉回流方向通过子宫静脉、卵巢静脉或髂静脉延伸至下腔静脉内,悄无声息钻入心脏甚至肺动脉,危及生命。
乳腺癌术前查出罕见瘤
  今年38岁的小美不久前诊断为乳腺癌,准备入院做手术,在术前检查的时候,却发现另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在她的子宫静脉、下腔静脉、心脏内长有非常罕见的平滑肌瘤,必须要先解决这个难题,才能开展乳腺肿瘤根治手术。
  当得知有“子宫肌瘤”后,小美马上来到一家医院的妇产科,果断的将子宫及附件切除掉。然而,这一次手术仅仅拔了“根”,长出的“草”却没有清除掉,瘤栓顺着下腔静脉向上“爬”至右心室,眼看就要“钻”进肺动脉,这种情况医生不敢贸然做乳腺手术,担心术中如果瘤栓脱落,容易形成致命的肺栓塞,患者发生晕厥或猝死等风险极高。
  由于这种病非常罕见,至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有报道的手术病例数仅三百多例,很多临床医生缺乏相应的处理经验。正当小美处于绝望边缘时,她找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王海洋主任。
  “当时王主任告诉我,可以治,我觉得自己有救了!”听了王海洋主任团队对她的病情分析,小美对医生团队充满了信心,立即入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
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
  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王海洋主任团队邀请了心脏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以及西雅图VA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的张玮教授,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医疗团队。他们进行了多次病例讨论和术前评估,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和应急预案。
  手术当天,整个手术室弥漫着紧张而有序的氛围。妇科专家张晓薇教授和邓志校教授首先进行了妇科探查,成功切除了可能存在肌瘤的卵巢静脉段,为后续的手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血管外科团队在张玮教授和王海洋教授的带领下,沿着腹部切口继续深入,分离下腔静脉及髂静脉,并在血管阻断后切开下腔静脉,迅速“捉住”了静脉内的瘤栓。在食管超声的引导与监测下,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已爬入心脏的瘤栓一点点抽离出来,直至一条手指般粗细、外形酷似“小蛇”的肌瘤完全暴露在众人眼前,现场医护人员不禁发出惊叹。
  整个手术过程不到四个小时,多学科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完成了这台极为罕见的手术。取出的瘤栓长超30厘米,其复杂性和危险性可想而知。术后,小美在重症监护室经过两天的密切监护,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随后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期康复。如今,她已能够自主饮食和下地活动,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育龄期妇女要警惕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虽然罕见,但其对育龄女性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该病通常发病年龄在20至70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6岁,尤其多见于有子宫肌瘤或子宫切除病史的育龄女性。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且容易误诊或漏诊,因此很多患者直到病情严重时才被发现。
  临床研究显示,子宫静脉平滑肌瘤与女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且复发率相对较低。对于已经切除卵巢和子宫的患者来说,相当于去除了滋生平滑肌瘤的根源,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术后仍需进行密切的随访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如果育龄女性有子宫肌瘤病史或手术史、出现血管栓塞不典型症状且经PET/CT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后,仍应结合影像学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一旦发现疑似静脉内平滑肌瘤的迹象,应尽早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禾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