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慧”耕千亩地 “二师兄”住公寓 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助力,河源市东源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百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10日版次:03

  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无人插秧机正在作业。

  编者按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提出“不断壮大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的新质生产力”。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新质向上 农业焕新”专题宣传,解码广东各地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做法,展现农业向“新”而行的经验成效,敬请垂注。
  无人驾驶的农机半个月能完成5000多亩稻田的收割、平整和播种工作,工作效率是传统农民劳作的50倍以上;山间矗立的高楼住进了20万头肉猪,1个工人能管理3000头猪,粪污资源化利用还能带来1000余万元利润;工厂车间里1个“水桶”能养殖5000尾鱼,相当于传统模式下1亩池塘的产量。
  这一幕幕农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场景,是河源市东源县对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近年来,“农业大县”东源县落地一个个更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让高新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的运用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耕种管收效率提升百倍
5200亩田仅需6人管理

  7月,河源各地陆续开始晚稻种植。在东源县柳城镇万绿智慧农场新平整的水田里,一辆插秧机正在“独自”作业。农机上的驾驶座空空如也,插秧机仍能在田里熟练地转弯、掉头,短短12分钟就完成1亩水田的插秧作业。农场里不见下地劳作的农民,只见1名技术人员在办公室里设定路线,便能让多台无人驾驶的旋耕机、插秧机、水直播机、无人飞机和收割机等农机同时开展作业。
  “我们万绿农场的生产效率是传统耕作模式的50倍以上,植保效率则是百倍以上!”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绿公司”)植保技术经理蔡楚杰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目前万绿农场耕地面积5200亩,有6类60多台先进农机装备,实现耕种管收等多环节的智慧化作业,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村地区劳动力多数进城务工,农田没有人种,逐渐丢荒。”蔡楚杰表示,近年来,无人农机和智慧农场的建设有效缓解了无人种地的困境,顺利让当地近千亩撂荒地实现复耕复种。他介绍,1架无人机1天可以为500多亩农田打药,或施肥2吨,分别是传统人力作业的100倍和200倍,“现在平时只需4名负责排灌的工人和2名农机技术人员,就能管理整个农场5200亩田地。”
  据了解,东源县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在东源县共建了“华南农业大学-东源县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东源县每年提供150万人才工作经费用于该中心日常运营及购置智慧农场相关农业装备以及水稻智慧农场应用示范协作。
  如今,借助华农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持,万绿农场还探索出了无人飞机变量施肥技术。蔡楚杰介绍,水稻如果缺少氮肥,其叶片含有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会导致叶面颜色发黄。“通过植保无人飞机巡航拍摄和后台系统的光谱分析,可以精确判断农田中哪一片水稻缺少氮肥,从而实现精准施肥。利用该项技术,我们可以节约12%的用肥量。”
  他进一步介绍,配合田间的各类传感器还能实时为作物量身高、测病虫害以及监测田间水量,根据华农研究团队定时反馈的报告,农场管理者便能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传统农业看天种田在这里变成了看数据种田,由人驾驶农机下田变成农机自动作业。
  得益于万绿农场农机技术的成熟,万绿公司还为全省各地农户提供了农业托管服务。据了解,万绿农场共有9支无人机队伍,总人数约20人,2023年为河源、梅州、阳江及潮汕地区6.5万亩农田提供了专业的农业托管服务。
20万头肉猪住高端楼房
变废为宝年增利1000万元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代表的是生产力的跃迁,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在东源县船塘镇的山村里,东源东瑞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养殖业向着高效率的方向发展,让20万头“二师兄”住上了高端的“楼房公寓”,实现1名工人就能管理3000头肉猪的高效养殖,让养殖废料重新被利用起来,每年产生上千万元的利润。
  走进船塘镇群丰村和黄沙村交界处的山野,由东瑞股份全资子公司东源东瑞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源东瑞”)建设的36栋6层养猪楼及其配套的饲料厂和有机肥生产厂、沼气提纯天然气厂、病死猪无害化系统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设备陆续建成投产。据了解,该综合体项目总占地面积11000余亩,总投资超2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群丰基地项目已建成18栋6层楼房猪舍,年出栏生猪可达30万头,现有存栏20万头。二期项目已基本完成建设,预计下半年可正式投产。
  “我们的养猪楼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平层养猪场的6倍,在减小防疫成本的同时还能极大提高对猪瘟等疫病的预防能力。”东源东瑞总经理助理游志兵介绍,已建成的楼房猪舍还配备了智能控温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和自动投料系统,可以保障无论冬夏楼内温度都能保持在25℃-28℃之间,让产生的臭气得到及时净化,让“入住”的生猪过上饭来张口的“躺平”生活。“利用这些自动和半自动化智能设备,可以实现1名工人管理2000-3000头猪,减少用工成本。”
  此外,完善、先进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也是东源东瑞一大降本增效利器。过去,为了处理养猪产生的粪污等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同时还容易对环境及周边居民带来影响。为此,东瑞公司专门研发了楼房猪舍配套的资源化利用系统。在已建成的一期项目中,东瑞公司投资1.8亿元配套建设了粪污及污水治理、固废利用、废气治理、沼气提纯和光伏发电等项目,将产生的废弃物和空间资源充分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为处理养猪产生的大量粪污,每年需要耗费不小的资金。”游志兵介绍,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粪污治理项目可将粪污全量收集发酵生产沼气,产生的中水可重新使用,每年可节约用水20余万吨。楼顶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约1200万度,节约电费约600万元。产生的沼气经过提纯可产生天然气,每天可提纯出2万立方米天然气,预计年利润可达800万元,是传统沼气发电利润的4倍。此外,产生的沼渣通过堆肥发酵还能变成有机肥料,年均产量约2万吨。“这些成套的资源化利用项目每年能为企业额外创造约1000余万元经济收益,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一个“桶”当一亩塘
带动300农户增收致富

  “一个水桶容积约35立方米,但养出来的鱼却能与传统养殖模式下1亩鱼塘的产量相当!”走进东源县灯塔镇结游草村河源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二公司”)产业园区渔业项目的养殖工厂,太二公司的技术主管潘强指着厂房内排列的一个个蓝色养殖“水桶”介绍道:“每个桶每次能够养殖5000尾加州鲈鱼,靠的正是公司研发的循环水养殖技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养殖厂房内每个圆形的蓝色“水桶”其实是直径6.2米的水池。水池内水体不断翻涌冒泡,工人将饲料洒入水池,鱼儿竞相抢食,整个水池仿佛沸腾起来。
  “里面的水时刻在循环净化。”潘强介绍,如此高密度的养殖,养殖水质很容易受污染,加速病虫害传播,因此保持水质干净非常重要。每个桶内产生的粪便等都会顺着锥形的底部沉积,和尾水一起被水循环系统收集过滤净化。养殖尾水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滤、生物反应器以及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氨氮和硝氮等物质,再通过水净化池、杀菌消毒、充氧、水质调整等操作,尾水流回到养殖池里。“大约每2个小时池里的水就被净化了一遍。”
  目前,太二公司建设了约5万平方米的轻型钢屋架厂房,有7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共590个圆形养殖池,年产量约400万斤,产值约6200万元,年产量比传统养殖方式高出近10倍。潘强介绍,该养殖模式比传统模式更节省人力,1个人就能管理30个“桶”,目前该模式顺利在当地推广,带动当地300多户农户参与合作养殖,每桶年利润可达1.5万元。
  □李国华 殷牧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