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延迟退休渐近 背后是这四大趋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12日版次:01
  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受到各方关注。专家表示,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大原因,是为适应当前的人口发展形势,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8.6岁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6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说,根据预测,到2030年之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80岁是大概率事件。
  “快速长寿化、平均预期寿命大幅度延长,意味着退休年龄余寿大幅提升,而且未来会继续增高。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行男职工60周岁、女职工55周岁或50周岁的法定退休年龄,70余年未作出相应调整。”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说。
  “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上世纪50年代确定的,当时的人均预期寿命不到50岁。”原新表示,“延迟退休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改革,包含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需要。适应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量。”
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升
  随着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由1982年的刚刚超过8年提高至2023年的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4年。
  “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2.5亿人。与过去约20岁参加工作相比,现在年轻人硕士毕业差不多25岁、博士毕业近3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指出,劳动者进入劳动市场时间推迟,而退休年龄不变,不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老年人口占比将超三成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比21.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7亿人、占比15.4%,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赵忠说,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的挑战。尽管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完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能够提高劳动参与率,让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大龄人员可以选择继续从事一定工作。
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
  在人口经济学中,16-59岁人口被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他们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约8.6亿人,占全部人口的61.3%。从总量看,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依然较大,人口红利依然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中的青年群体、大龄群体人数占比呈现一降一升态势。这意味着在劳动力市场上,匹配就业岗位能力最强的人口趋于相对减少。”赵忠表示,渐进式延迟退休,可以推动有意愿的大龄劳动者成为充实未来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平滑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曲线。 □据新华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