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需求端减量,中秋节猪价止涨转跌

产业结构调整 养户热衷代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9月19日版次:09

  头部猪企正把更多精力投入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创新。

  中秋假期,猪肉传统销售旺季大幕正式拉开。笔者走访山东青岛多家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了解到,猪肉销售略有增长,但不及预期。与此同时,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到2023年,我国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已经由85.9%下降到59.4%。
  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9.29元/公斤,较16日下跌0.17元/公斤。全国仅广西、宁夏、辽宁等省份猪价勉强维持止跌,其余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猪价均以下跌为主。
猪肉价格分级现象明显
  随着中秋节的到来,猪肉销售迎来了传统意义上一年当中旺季的开始。但走访青岛多家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销售人员普遍反映,节前销量涨幅不及预期。
  “现在我们的猪肉销量比平时高10%到20%,但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青岛市区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销售负责人孙正晓表示,中秋节期间,肋排和五花肉的销量有所增长,但其他品类的变化不大。他预计,只有等到天气变冷,销量才会有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猪肉价格悄然生变。9月14日,笔者走访农贸市场发现,普通猪肉价格分级现象明显。以肘肉为例,丰俭由人,仍然可以买到每斤12元以下的特价产品,但主流产品已经在16元左右,而精选肘肉、品牌肘肉则在19元上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猪肉(去骨统肉)集贸市场价格自今年5月份开始,结束负增长,连创新高,8月份为31.39元/公斤,环比增长7.8%,同比增长20.8%。
  “由于我们有较大的采购量,所以在价格谈判上有一定的优势。”谈到猪肉价格,孙正晓表示,作为销售终端,不会轻易调整售价,除非涨幅过大,或者市场供应不足,而从现在情况看,这些条件并不具备,未来一段时间,肉价大概率稳得住。
  在他看来,旺季的销量涨幅越来越低,除去价格因素,更多是因为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以前人们喜欢囤货,现在则是随时买随时吃,所以每次购买的数量并不多。另一方面,对比猪肉,今年中秋节前牛肉销售火爆,门店销量出现翻倍。
头部企业主攻研发创新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部分,生猪养殖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眼下供需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不少养殖企业也在积极寻求新的解题思路,通过降本增效助力实现行业结构优化,持续发展。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头部企业正在把更多精力投入新质生产力的研发创新。例如,牧原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高效率;新希望集团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新鸭”,在技术全面推广后,肉鸭产业链每年可增加效益1.3亿元。
  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头部企业,也在通过养殖模式的转变,不断向中小养殖户传导。青岛的养殖户张涛(化名)说:“原本打算今年不再养猪,最终还是决定继续下去,8月底购入2400头仔猪,预计年底出栏。”
  不过,他表示,自己家族在养殖行业从业已经40年,但这次养猪尤其不同。“以前是自繁自养,现在更多是代养模式。”他告诉笔者,代养模式相当于“订单农业”,虽然收益可能相对减少,但好处是可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这也是目前众多中小养殖户的选择。
  当然,转型并不容易。“想要成为合格代养户,有很多考核条件,比如猪舍要求更加严格,通风和环境卫生都要达标。周边环境也需要评估,比如是否靠近农田或村落,是否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张涛表示,现在的养殖模式更注重降本增效,对于养殖户的专业要求更高。
  为了适应新的养殖要求,张涛按照代养公司的标准,建造了全新的猪舍。“现在的猪舍面积大部分都是漏粪板,减少人工清理的麻烦,降低了疫病风险。”对于未来规划,张涛表示:“如果市场稳定,我会考虑回归自然养殖,但规模会小一些,更注重效率而不是数量。”       □王好

下一篇:封开杏花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