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8版: 海岛乡村休闲旅游大会暨第三届珠海年鱼产业发展大会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年鱼诞生记:白蕉海鲈“鱼跃斗门”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0月17日
版次:
08
“白蕉海鲈,来尝尝鲜别错过呀!”当地人对这条鱼充满自豪,说到特色,“鲜美”是排在第一位的,但这不足以支撑这条鱼跃出白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这两年扬名出圈是因为“年鱼”的问世,当地将传统中“年年有余”的千年祈愿注入品牌,节庆营销一子下而满盘皆活。年鱼,这条来自珠海、具有特区“创新味”的鱼,带来海洋牧场富民兴村的鲜活故事。
从地方特产从到全国品牌,由单纯水产养殖到农文旅融合,从农产品加工到玩转节庆经济,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以品牌营销为抓手,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链一揽子“晋级”。目前,斗门全区海鲈产量占全省产量的70%、全国海鲈产量的50%,全产业链超过百亿元。
□本版撰文 刘弋文
1 年鱼腾跃富了“亿元村”
2024年9月,白蕉镇的磨刀门水道依旧吹拂着带有夏日余温的海风。可以清楚看到一片片鱼塘整齐分布在道路两侧,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波光粼粼。
这里便是以水产养殖起家,连续蝉联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的白蕉镇昭信村。充满渔业气息的村庄中,处处可见马力全开的增氧机,忙碌的养鱼人与流通商,鲜鱼运输车辆呼啸通过,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生产景象。
“我们村里总共600户人,其中八成以上的家庭都从事鲈鱼的相关工作。”昭信村党总支部委员吴郁光与海鲈鱼的结缘故事延续了近40年。三四十年前,有村民无意间发现了渔民的渔获里面有很多小海鲈,于是收购回来尝试人工养殖,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里内河淡水与大海咸水交换,养出来的海鲈具有入口嫩滑鲜甜、清香无腥味的特点,村子如今有5000亩鱼塘。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设在珠海,如何让节庆经济造福一方产业,珠海市委市政府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农业农村部贸促中心等创造性推出“年鱼经济”,扩大市场、拓宽销路,促进地方土特产的“龙门之跃”。
“以前我们的鱼主要卖给附近的市场,价格波动很大。而年鱼品牌的出现,让全国各地都知道了我们白蕉海鲈,价格比较稳定了。”白蕉镇海鲈养殖户向笔者表示。
如今,栋栋小洋楼在硬化道路边气派矗立着。整个村的面貌不同以往,村民的经济条件改善。“村里能获得这一好成绩,离不开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在吴郁光看来,海鲈产业的发展与品牌创新和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息息相关。“现在白蕉海鲈从鱼种、饲料、渔药、流通到加工,几乎整条产业链上都有我们村民参与,年轻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了!”昭信村村民陈超明说道。
白蕉镇着眼于品质升级,目前已完成1.327万亩高标准鱼塘改造,新建完善了水利泵站等基础设施。
2 品牌激活产业创新动能
将农产品卖好作为要务,通过卖好促养好,广东近年力推农产品12221市场理念,这一次通过年鱼打造“再试牛刀”。
促销售、打品牌的力量,其正面效应也体现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上面。
在珠海市农发中心水产技术推广部副部长、水产养殖高级工程师李勇带领的团队苦心钻研下,今年5月海鲈“急性升盐”技术终于成功。
简单来说,这项新技术简化咸化过程,大幅减少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经过“急性升盐”后的海鲈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突破了40元/斤以上。令人惊喜的是,这个价格是传统养殖海鲈的4倍,是“梯度升盐”吊水海鲈的2倍以上。
自2022年起,昭信村不少鱼塘悄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宁静的水面上,陆续放置了各种高科技设备——水质传感器、气象采集器和监控摄像头,如同一个个物联网哨兵,这是昭信村为推行“5G+海鲈鱼智慧渔业试点项目”所做的准备。
“真是先进了,以前我们只能凭经验去养,冒着狂风暴雨下塘。”提到现代科技力量,吴郁光忍不住赞叹道,有了先进的物联网,村民可随时通过手机,以直观数据和图像实时监测鱼塘状态。
据估算,昭信村“5G+海鲈鱼智慧渔业试点项目”可降低人力成本约20%,提升生产管理效率超25%,减少综合能耗约15%,乡村传统养殖变得更智能、更高效。
在传统养殖中,尾水污染和种苗安全一直是可持续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为解决污染问题,白蕉镇正积极推广“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池”工艺,该技术能有效降低尾水中氮磷物质浓度。
同时,白蕉镇正推进种苗本地化繁育及规模化生产,今年建成大湾区首个海鲈育苗基地和实验区,将海鲈苗种培育专业化的“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3 中国年鱼要做世界鱼
鱼还是那条鱼,海鲈预制菜被包装成精美年礼,一改以往有加工没品牌的状况,年鱼品牌为海鲈拓销延链的效果显现。
在斗门新港片区,由广东强竞农业集团建起的日产2000吨的水产品加工车间格外忙碌,一条条白蕉海鲈经过分拣,完成了鲜活宰杀、去鳞鳃脏、闪冻锁鲜、真空包装、全程冷链的加工工艺流程,一箱箱印有“年鱼”标识的海鲈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走进大众“日常食谱”。
“不仅在中国,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珠海海鲈,海外的采购商都会来我们这里定向采购。”由珠海市祺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映辉开发的“疍家腌制技艺”白蕉海鲈产品已销往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年鱼推广走南闯北,杨映辉也带着各式白蕉海鲈产品七上央视,“年鱼”的红火让他更加坚定了擦亮白蕉海鲈招牌的决心。“我的目标是让白蕉海鲈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只有融入日常烹饪,它才能长久流传,高阶晋级。”
与杨映辉一样,当地人在预制菜行业的蓬勃发展浪潮中找到了灵感。据联合利华数据显示,中国水产预制菜约占整体预制菜市场规模的28%,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592亿元快速增长至2023年的137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3%。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鱼品加工岗位科学家吴燕燕介绍,海鲈鱼可以制作成藤椒、酸甜等口味的低油低盐健康营养食品,从而实现单条海鲈鱼价值4—6倍的增长。据介绍,为锁住鲜味,加工企业多在初步处理海鲈后,采用先进的液氮速冻技术锁鲜,最大可能保全食品的新鲜度。
白蕉海鲈披上了“年鱼”新装,实现价值提升。到目前为止,以广东强竞农业集团为例,其辐射的20000亩养殖基地直接受益,当地4000多户农民收入翻番。
4 现代渔村正在美丽蝶变
完善的加工产业链,品牌是关键一环。
2022年10月抢抓“年鱼经济”,珠海斗门饮到“头啖汤”。两个月后,首届年鱼博览会在珠海召开。来自广东的海鲈鱼、金鲳鱼等鱼类品种被包装成富有文化内涵的节庆礼品推向市场,经济成绩斐然。
据统计,从2022年11月到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有400多家年鱼企业推出上千款适用于喜庆、祈福、宴席等场景的“年鱼”礼盒、“年鱼”套餐等多样预制菜产品,产值约115亿元。
这手“妙棋”不仅为白蕉海鲈注入了品牌力量,也为渔民带来了显著增收。彼时的白蕉海鲈塘头价一度达到13—18元/斤,同比上涨了4—7元/斤。
时隔一年后,在2023年12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年鱼博览会上,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志豪兴奋地讲述年鱼经济一年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2023年末白蕉海鲈的价格与2022年同期对比提升了50%以上。其中,白蕉海鲈溢价的部分直接带动了珠海斗门农民收益超过2亿元。”
越南永环集团、佛山市嘉雍进出口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场达成年鱼采购协议,全场意向交易额近10亿元。
年鱼品牌效应可圈可点,通过资源有效聚集,白蕉海鲈从养殖、加工、销售到物流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得以牢固。
白蕉海鲈“晋级记”,更像是一场产业链的革新之旅,工业化标准与特色农业完美结合,传统鱼塘养殖与预制菜产业无缝对接。年鱼的诞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品牌化、市场化、工业化蜕变。
又是一年好光景,乘风破浪再出发。海岛乡村休闲旅游大会暨第三届珠海年鱼产业发展大会于10月17—18日在珠海市万山区举办,大会选址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桂山岛,多维度展示珠海在海洋牧场、年鱼产业、低空经济以及海岛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成果。
“海鲈附加值越来越高,有钱可赚、有鱼可钓、有景可看,万亩鱼塘越来越兴旺。”这是昭信村村民眼中的白蕉海鲈产业,也是未来持续激发现代乡村经济活力、实现渔民多渠道增收的长久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