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碉楼农夫”为开平农产品“开路”

品牌创始人梁浩云带动上万户种植户增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24日版次:03

  梁浩云在生态水稻种植基地里检查水稻长势。

  深秋时节,江门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裹上了一层淡淡的凉意,稻田与错落有致的碉楼群交织成一幅绚烂的画卷。梁浩云检查完晚稻的长势后,望着不远处的一座碉楼感慨道:“这些碉楼见证了我的成长,它们不仅是家乡的守护者,更是我心灵的港湾。”
  梁浩云是开平“碉楼农夫”品牌创始人。开平碉楼的雄伟和庄穆早已闻名遐迩,而碉楼背后深藏着的游子思乡之情,或许只有梁浩云这样土生土长的开平人才能体会。
  2006年,梁浩云回到开平投身于农业事业。他率先引入荷兰马铃薯种薯并向农户传授先进种植技术,随后创立农业公司打造“碉楼农夫”品牌,积极为开平优质农特产品寻找销路。此外,他发起和支持多个教育公益项目,累计资助超过千名开平优秀学子。“希望走出开平的每个学子都像碉楼一样勇往直前、心系故乡。”梁浩云说。
带动开平农产品销售1500万元
  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强亚村,河北人苏爱军2014年承包了几十亩土地,依托强亚村庞大的客流,做起葡萄采摘园运营,也因此与梁浩云结缘。
  “他多才多艺,好像什么都懂,无论是种植方面,还是果园运营、品牌打造。他从不藏着掖着,只要我想他请教,他都会尽心尽力帮我解答,也不收我一分钱。”梁浩云为人处事的方式深得苏爱军欣赏。
  2004年,梁浩云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毕业,回到江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当时,江门地区的农田在冬天大多被撂荒,农民无事可干。察觉到这一现象,2005年,初出茅庐的梁浩云与同事协作,成功将荷兰系列马铃薯种薯引入江门,带领农民走上冬种马铃薯的致富之路。
  “为了让农民相信我们,我和团队成员在地里搭起了帐篷,示范种植技术。”梁浩云回忆道,刚开始时,很多农民对新品种和技术持怀疑态度,直到第一批马铃薯丰收,农民们的收入显著增加,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跟着种起了马铃薯。
  梁浩云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意识到,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产业升级。2006年,他抛掉“铁饭碗”,建立丰优农业基地,包括生态水稻种植基地、牛大力药材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等9个农业基地。
  “我们不仅教农民如何种植,还教他们如何管理、如何销售。”梁浩云介绍道,“通过免费举办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我们指导了超过1000名农业从业者。”这些培训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市场意识。
  十几年来,梁浩云累计带动上万户种植户种植马铃薯增收,最高峰时推广马铃薯种植超5万亩。2019年,他又创立“碉楼农夫”品牌,为周边农产品解决销路问题。如今,“碉楼农夫”已经成为开平周边地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2023年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我们不仅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还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梁浩云自豪地说,“这不仅让农民受益,也让消费者享受到了优质的产品。”
为家乡教育筹资上千万元
  梁浩云深知教育对于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十余年来,他积极参与并发动校友、社会爱心人士支持开侨中学奖教助学基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基金等多个项目,累计资助超过1000名优秀学生,捐助和发动的爱心金额超千万元。
  开侨中学党委书记王继波经常与梁浩云交流学校需求,热心、脚踏实地是梁浩云给他最深刻的印象。每年的奖学金发放仪式上,梁浩云都力争到场,与受助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我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像碉楼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未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家乡。”梁浩云说。
  近年来,梁浩云在开侨中学积极筹建一个农业科普基地,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目前,该基地的筹建工作已经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很快将正式对外开放。届时,学生们可以在基地内参观学习,亲手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梁浩云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农业,激发他们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
  “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每一座碉楼,都是我力量的源泉。”梁浩云动情地说,“我也想和这些碉楼一样,守护家乡,与大家一起,共绘美好未来。”   □郑少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