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种红树林使惠州入选全国典型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05日版次:04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示2024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惠州市惠东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典型案例名单。
  梳理案例申报材料,惠东考洲洋的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是核心。随着惠州持续耕耘,惠东考洲洋生态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成为广东首个初步建成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
  据悉,考洲洋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稔平半岛,水域面积约28.6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粤东海域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但因在近现代受围海造田、围塘养殖等影响,考洲洋红树林生境破碎、面积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修复滨海生态刻不容缓,如何打赢生态攻坚战?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累计投入近3亿元,先后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12个,清理海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恢复自然海域约12平方公里,选用本地树种营造红树林近9000亩、修复约2000亩,形成了万亩连片的红树林自然景观,其中好招楼和盐洲岛片区的红树林于2023年纳入省级重要湿地名录。
  当前,随着考洲洋红树林的恢复,区域虾蟹嬉戏、鱼跃捕食、鹭鸟起舞已渐成常态。红树林生态系统则已成为生物宝库,调查显示,目前惠东红树林区有红树植物15种,监测到鸟类有140多种,其中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态价值不断凸显。
  与此同时,周边村镇依托红树林的生态美景也丰富了产业,增加了收入。渔民依托红树林发展起生态旅游业,成功转型为向导和船夫,带领游客体验红树林的独特魅力,理念也在悄然改变,在切实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益处后,渔民们开始自发参与到红树林保护工作中,滨海生态真正实现共治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价值也在持续的探索中加速向经济价值转变。去年以来,全市成功挣取红树林造林奖励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26亩,广泛应用于城市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项目落地建设过程中,红树林化身助力城市发展的“金树林”;今年7月,惠东红树林碳汇开发权顺利挂牌成交,成功开启全国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创下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也为全国提供了示范借鉴的典型。
  考洲洋畔躬耕红树林,十年如一日开出生态花。记者注意到,通过示范区的建设,惠州打造了一个“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为主题的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园,切实提升生活环境质量,带动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红树林+生态旅游”“红树林+碳汇经济”等新兴产业模式的探索则为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鲜明典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提供了实例样本。
  “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是惠州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里程碑。”惠州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筑牢滨海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全力打造考洲洋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以实际行动擦亮惠州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金字招牌”。
□王昌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