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渔公蟹业:5万斤蟹苗挑选4万斤精品出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21日版次:10

  蟹粉加工及餐饮行业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企业档案
  淮安市诚信渔公蟹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以河蟹苗种培育和良种推广为核心的科技型企业。该公司坚持走精品蟹的发展路线,目前有4个养殖基地,蟹种供应覆盖周边1万多亩的区域。
  “螃蟹好吃,但育苗难。”淮安市诚信渔公蟹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文永表示,优质蟹苗是绿色养殖成功的根本保证。
  近年来,他推行良种与良法相配套,打造精品蟹路线,每年供应大约5万斤的大眼幼体,以及约40万斤的扣蟹。同时与产业链下游相结合,推动河蟹加工多样化,促进消费形式多样化,未来将打造河蟹生态健康全产业链。
幼体成活率可达20%
  南农:在生产实际中,如何确保河蟹种苗质量的稳定?
  陈文永:河蟹种质资源极其重要。与鱼类、畜禽等动物不同,河蟹的亲本使用年限通常为1年,这意味着种质认定仅仅是整个繁育工作的起点,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后续的繁育过程中进行有效选育。即便拥有优质的种质,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培育出同样优质的蟹苗。
  在实验室环境中,河蟹的选育工作是严格按照既定的技术路线,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精心筛选来完成的。然而,当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时,如何确保在实际操作中依然能够遵循这一技术路线,严格进行亲本的挑选,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采用“654”的经营策略,即设计产能为6万斤,计划产量为5万斤,但实际只承接4万斤的订单,以确保蟹苗品质,实现稳健经营。因此我们的挂笼密度较同行偏低,可以优化蟹苗生长环境,并且推迟拉网,在大眼幼体变齐后6-7天进行,避免长时间滞留淡化池影响苗的质量。
  南农: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公司大眼幼体生产情况如何?
  陈文永:在大眼幼体的生产方面,我们对质量进行了显著提升,确保高成功率。今年,我们计划供应大约5万斤的大眼幼体,以及约40万斤的扣蟹,这些扣蟹主要是在我们自己的基地内养殖的。据统计,每斤大眼幼体能够产出150-200斤的扣蟹,且成活率可以达到20%。
  南农:今年动保和饲料销量下滑,行业内卷严重,不少养殖户选择用自配料养蟹。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陈文永:良种与良法相辅相成,优秀的品种需配以科学的养殖方法,而高效的方法又需借助特定的手段来实现。
  养殖户自配饲料对饲企缺乏信任后的无奈选择。要重塑信任,需要饲料和动保行业与广大养殖户真诚沟通,加强行业自律。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做诚信优选平台,旨在帮助养殖户筛选出安全可靠、性价比高的投入品。通过严格的筛选流程和可靠是应用数据,来界定可靠的投入品。首先从厂家的资质、合规性入手,然后依次是安全性、有效性、性价比、使用的便利性等方面考量,通过市场应用数据调研,再在我们自己的基地进一步验证,最后才推荐给养殖户。
蟹粉加工带来新增长点
  南农:今年的超长高温天气导致河蟹产量较低,品质问题突出。您如何看待河蟹市场当前面临的问题?
  陈文永:河蟹产业的发展已至关键时刻,亟需转型升级。从产业规模来看,多年以来,国内养殖产量始终徘徊在80万吨左右,未能实现进一步突破,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诸多因素交织,共同制约产业规模的扩张。
  河蟹的消费形式同样面临挑战。当前,活蟹消费仍是主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群体的拓展。此外,河蟹上市时间的集中性及其不易存放、暂养的特性,也加剧了产业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加工业的兴起与产业链的延伸,为养殖端带来了调整养殖模式的压力与动力。然而,加工业同样面临原料不稳定的痛点,一产与二产之间的衔接问题愈发凸显,加工厂虽有加工河蟹产品的意愿,却常因原料供应不足而陷入困境。
  在此背景下,创新养殖模式对于产业的意义甚至超越了新品种的引入。养殖模式的调整周期短、见效快,能够为产业带来显著的变革。产业链向后延伸至蟹黄、蟹粉加工及餐饮行业,不仅丰富了餐饮形式,还为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因此,我们公司希望从两个方面着手推动河蟹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是整合产业链资源,帮助养殖户筛选优质的饲料与动保产品;二是在产业瓶颈处寻求突破,通过跨界合作以及养殖模式的创新,为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杨影 莫景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