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小菌子迸发大“蘑”力

广东布局食用菌产业全链发展,推进林下生“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1月30日版次:03

  广东拥有极具代表性的食用菌种类,并参与制定了草菇工厂化栽培的相关国家标准。   食用菌种植是一门“技术活”。

  红松茸味鲜、竹荪味甜、灵芝醇厚、草菇清爽……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广东,一口山珍尝尽天下美味,这“山珍”指的便是生长在山间林下的“微黄金”——食用菌。
  食用菌通称为蘑菇,全球可供食用的有2000余种,能大面积人工栽培的只有40-50种,中国已知的食用菌有350多种。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食药用菌种类超过400种,产量达71.34万吨,产值为121.74亿元。广东是草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和消费大省,是国内首个实现人工繁育灵芝和冬虫夏草的省份。
  作为我国继粮、油、蔬、果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争资源,是一类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食物消费需求、保障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农产品。当前,广东正依托工业优势加码布局食用菌产业全链发展,推进绿美广东林下生“金”,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

□王志敏
 现状:  广东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
  中国是食用菌生产和消费大国,食用菌历史悠久。“味之美者,越骆之菌”,这是2200多年前关于食用菌味道的确切记录。我国食用菌的种植分布非常广泛,2022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4222.54万吨(鲜品),总产值3887.22亿元。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食用菌资源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黑龙江、山东、河北等省份。
  “广东食用菌产业品种优势突出,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迅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研究员何焕清表示,与黑龙江、河南等食用菌产区不同,广东高温高湿的气候更适宜中高温型的菌类生长。
  充足的雨热资源培育优质食用菌。广东从北向南气候类型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成为全国光、热和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之一。食用菌种类主要有草菇、香菇、秀珍菇、竹荪、松茸、鸡枞、金针菇等,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清远、茂名、东莞等市,食用菌产业是粤西北山区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坐落在大山深处,蜿蜒的墨江在此分为两个支流将满堂村包裹起来,这里山泉潺潺、绿木成荫。在这个远离城市的地方,一丛丛黑褐色的灵芝正在绿意之间恣意生长。隘子镇是始兴县种植仿野生栽培灵芝面积最大的区域,全镇种植面积近3000亩,这一带生产的灵芝产地价格能达到300元/斤。
  据介绍,韶关不少国有林场探索种植仿野生灵芝,以天然段木为栽培基质,仿照野生灵芝的自然生长习性,坚持两年轮作、三年一休,保证灵芝出品质量。
  在始兴县罗坝镇,沿“最美省道”一路向东南,途经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便到达了泉水叮咚、鸟鸣空谷的“桃花源”——客家古村落桃源村。该村落海拔高达700米,数万亩的原始山林造就了这一处天然氧吧,成为竹荪、松茸的珍贵食用菌种植基地。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基础,桃源村打造吃、住、体验为一体的运营模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超过三分之一的食用菌鲜品被游客带走。
  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升级,越来越多的食用菌实现了工厂化、商业化栽培,并进入消费市场。
  在韶关市曲江区的食用菌产业园,“蘑菇姐姐”黄清华正在车间里查看杏鲍菇的生长情况,再过两天,它们就要打包前往全国各地的商超,与消费者见面。据介绍,这里主要有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香菇等12种常见品种,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其中,部分出口至中国香港、东南亚、欧洲等地区。
 困境:  微生物菌种产权保护难
  笔者在深入食用菌主产区过程中发现,当前广东食用菌产业有基础,但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培育了一批优势品种,但品种保护意识不佳;三产融合发展势头足,但产业规模小、链条弱;出口优势明显,但品牌效应不佳。
  始兴县气温适宜,森林植被资源丰富,是食用菌的绝佳生长地。“我们的产品不缺回头客,但是难拓销路。”韶关市桃花源乡村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林细标介绍,公司当前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仅红松茸每年的产量就有4万吨。
  满堂村和桃源村均位于远离城市硝烟的群山之间,一条蜿蜒的山路往往就是串连起食客、种植者和更广大消费群体的唯一路径。“交通不便对于销售有一定影响。”何焕清认为,由于食用菌喜湿的特点,林下种植食用菌要选择水源丰富的山坡地,同时土壤中要有丰富的有机质,未被大面积开发的深山区域成为首选。
  种质资源的保护方面,广东仍有一些路要走。2021年广东对全省1058家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了农业微生物资源普查,完成收集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信息63263份。普查的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在广东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专业资源库保藏的为18011份,仅占28.5%,在其他自建库保藏的有7592份,占12%,其余近60%的种质资源均分散在科研人员手中,处于临时保藏状态,菌种资源的灭失风险较高。
  “一个企业自筛选菌种到产品投放市场,中间可能需要经历数年的研发时间;当产品投放到市场后,别人从中分离出菌种作为自己的菌种,可能只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的时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自添认为,在微生物菌种产权保护方面,虽然我国出台了专利法等相关产权保护法律,但是微生物菌种非常容易复制和流失,成为抑制微生物种质创新和企业从事菌种研发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在桃源村,游客到这里看竹荪蛋破壳,采摘最鲜嫩美味的红松茸,围坐在一起品鲜菇。
  “人们从大老远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吃到当地吃不到的鲜菇,食用菌预制菜等产品鲜少被注意。”何焕清说,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食用菌加工产品,如菌菇酱、预制菜食品等,“加工品领域和鲜菇领域的发展完全是不同的路径,一味盲目追求三产融合无法顺应产业特点。”
 解法:  聚焦“技术+服务”拓市场
  在网络上关于食用菌种植的技术贴中,很多人认为食用菌“技术难度相当低”,但在食用菌种植中,菌包基质的选择、种植条件的筛选、温度湿度的控制、病虫害防治都决定了长出来的食用菌品质如何、产量几许。“近几年,掌握传统食用菌培育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了。”何焕清介绍,在这一趋势下,谁来为菇农提供技术指导就至关重要。
  “我们的菌包也走出了隘子镇,走向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多个地市。”隘子镇祥源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自2011年开始种植灵芝以来,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了800多亩,年产量在2万斤左右,联动近3000户周围村民增收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官贵娟介绍,合作社不仅销售菌包,还将灵芝种植管理的全流程技术服务打包赠送,帮助购买菌包的农户种好灵芝。
  “菌包+技术”的模式在广东很常见。韶关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河生物”)不仅生产销售食用菌鲜品和加工品,同时也对外销售生产菌菇的菌包。该公司董事长黄清华介绍,一方面,星河生物会为菇农输送菌包产品,另一方面,会有技术员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
  在星河生物,一簇簇真姬菇在现代化车间住起“上下铺”,整齐排列、个头均匀,它们正在特定光线照耀下茁壮生长。这是广东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尽管成长于工厂,但它们的品种最初都源自山野树林,这类能够大规模生产的常见食用菌,能够满足国民基本饮食需求。”何焕清表示,在广东,仿野生种植和工厂化种植正逐渐取代传统种植,成为广东食用菌发展的现代样板。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不断增加。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0-202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11年间增量达1932.78万吨。
  打开视频号,黄清华以亲切知性的“清华姐姐”,将小小菌菇送上互联网的大舞台。
  抢抓新市场、拓展新机遇,广东食用菌产业正迎来新生机。
—— 专家点评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研究员何焕清:
  目前食用菌主要加工方向仍以鲜菇和菌菇酱为主,在产品研发方面,利用高品质原料(如竹荪)进行高附加值加工理论上可行,如制作面膜等护肤品。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包括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企业不同业态的许可审批,以及食品安全监管等问题,要想真正市场化运作并符合国家规定,其难度相当大。
  “广东拥有草菇等极具代表性的食用菌种类,并参与制定了草菇工厂化栽培的相关国家标准。”何焕清认为,尽管广东在市场竞争和技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整个食用菌产业配套方面仍存在不足,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发展,需要进一步引入一些其他省份的成熟案例、智能设备赋能使用产业。
  “广东应利用技术和研发优势,将食用菌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型业态,”何焕清认为,未来广东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应当注重工厂化培育和农文旅相结合的方向,例如集中制菌包+分散式栽培,这种模式下,具有一定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负责菌包制作和销售,而农民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季节性生产,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