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广东取互联网之“长”补乡村发展之“短”

“散装英语”推销特产 “机器律师”调解纠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12日版次:05

  “网络强村”需要培养更多的“网络能人”。

  “家人们,今天新哥在百香果园现场开播。这批果又香又甜,错过等明年。”初冬时节,广东梅州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新哥聊振兴”主播陈焕新以一口客家味普通话“上链接”,直播大屏上接连不断弹出新评论和下单提醒。
  陈焕新是陂蓬村党支部书记,娴熟利用网络“带货”,是他最出彩的“副业”之一,百香果、丝瓜、山茶油、丝苗米……当地产什么,他就“带”什么。而他最“出圈”的,是通过数字治理打造的“陂蓬模式”,让一个曾经的“问题村”变身“和谐村”“智慧村”,成为“数字乡村”新范本。
乡村治理“上科技”
  落后的山区村是如何“焕新”的?当被问起这个问题,陈焕新用一句很潮的网络语回答:“乡村治理,必须‘上点科技’。”村文化广场矗立的大石头上,“数字乡村智慧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焕新”的密码就在这几个大字里。
  陂蓬村是典型的“山区村”。十多年前,村民大多外出“讨生活”,村里没几条好走的路,也缺少路灯。在这样相对闭塞的环境下,村民们遇到利益纠纷也难得到很好的处理,矛盾不时发生。
  2011年,本着客家人的乡土情结,在外经商30多年的陈焕新,回村支持家乡建设。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给村里安装了129盏智能路灯,照亮了夜晚的乡村道路。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陈焕新先是带着村民流转100多亩抛荒地,建成示范电商红薯种植基地,后又相继建起高山油茶、百香果等多个种植基地,成立了大陂湖农产品贸易专业合作社,还带头上场参与网络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带火了村里的经济,也让陈焕新的威望更高了。村民们称他为“叔公头”,遇到矛盾都去找他评理止争。“可光有我一个‘叔公头’还不行,讲理可以,讲到法律我又不是内行。”陈焕新和村干部下定决心要弥补村里的“法治短板”。
  2019年,一台“法律机器人”入驻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们问问法律是哪个理。”村民老陈告诉记者,这个名为“小法通”的机器人,不管是宅基地纠纷还是家庭纠纷,都能够直接连线其背后的法律团队进行远程调解。
  这也是全国首个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几年来,有了驻村机器人作为“外援”,村里组建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为骨干的“法律明白人”队伍,把大量纠纷在村内化解,连续多年实现“矛盾不上交”。
  陂蓬村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数字治理的“陂蓬模式”入选中央和国家七部委联合编制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获评全国网信系统2022年度网络普法优秀案例。
  兴宁市委网信办负责同志介绍,“陂蓬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拓展,当地以此为试点,建设了“互联网+党建信息平台”“互联网+农村政务平台”“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平台”等平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内涵更丰富了。除了梅州,“陂蓬模式”在广东韶关、东莞、清远、潮州等地部分乡镇落地,还“走”出广东“走”进江西井冈山、湖南韶山等地。
“网红”变身“兴农人”
  在拔节、在生长的,不止一个陂蓬村。近年来,越来越多网红扎进广东的广袤乡村,成为看见乡村之美的“眼睛”,将乡村价值与更多人“链接”起来。
  河源龙川县四都镇东江湿地公园,芳草萋萋、绿水如碧。“广东也有自己的‘阿勒泰’。”“不用跨越千里,从广州坐高铁转汽车共2个多小时,就可以观赏到绝美星空。”2024年11月底,“粤见美丽乡村”网络强村行主题采风团来到这里,旅行博主将这里的美景拍成视频,财经主播在这里侃侃谈起了露营经济,百万粉丝的大V们一顿“咔咔打卡”,在网络上把这个定位“打”上了热门。
  “乡村的美太需要被看见了。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头部企业来这里考察调研,以后我们通过流量整合,让乡村从‘网红’到‘长红’。”龙川县四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曾韵泺介绍,在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这个小镇通过“网络赋能、文化兴镇”,吸引了不少网络名人关注,也吸引了一拨兴乡青年人才回流。
  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今年用20天时间,帮茂名农户卖掉了五六万斤荔枝,4年多来他共助力卖掉300多万斤农特产品。在云浮用土味粤语进行“村播”的“精致小春姐”顾春芳、在清远推广非遗的瑶族姑娘房欣、在惠州用“散装英语”推荐客家特产的林航正,都给家乡好景好物花式“引流”。
  “网络强村”,就要培养更多的“网络能人”。
  “人设定位,鲜明的乡土气息更亲切、更圈粉。”“拍摄手法要用好第一人称视角。”11月28日,网络强村·百千万网红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在梅州兴宁市举办,新一轮“粤式新农人”直播技能培训项目启动。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的青年教师“青椒姐姐”朱立芳,带着学生成立团队,手把手给村民们传授直播技能,让“农民也能当网红”。
  近年来,广东以“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合培育模式,联动腾讯等企业,为乡村振兴之需,孵化出一茬又一茬“兴农人”。相关项目已为上千名来自广东各地的青年开展“千人创客班”培训,已有近5万人参加“兴乡青年火种线上班”,除了带货,还为文旅带来关注度和客流,让广东美丽乡村“破圈”。
“数字乡村”新场景
  随着“网络强村”的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生动的应用场景。
  在阳江,阳春市岗美镇黄塘村委会,数字乡村智慧大屏可调度全村监控画面,AI摄像头监测到防火风险、随地投放垃圾,就会自动发出警示音。
  在惠州,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广东财经大学团队运用VR、H5等手段,整活“数字村史”。还有数字公司运用AIGC推动乡村教育,给村里的青年干部作培训和讲解。
  在广州,从化区的智慧荔枝果园利用“5G+AI模式”搭建产区数据标准体系,对农机等生产资源进行智能化指挥调度。
  2020年,《广东省贯彻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个“小目标”: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实现深度覆盖,乡村产业数字信息化得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2025年是广东“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2024年11月27日,全省推进“百千万工程”现场会提出,要统筹党政、企业、社会三大力量,构建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为县镇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构建基于5G网络的智慧农业互联网,加快数字乡村基层探索,网聚起富镇强村的力量……广东这个互联网大省正以网络优势弥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劣势,为“百千万工程”插上数字翅膀。
□杨洋 李育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