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9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国农区鼠害面积十年减少5000万亩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12月14日
版次:
09
“每只老鼠,每年会让人类损失9公斤粮食。”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鼠类不仅危害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也危害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物灾害。日前,2024年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班在广州举办。
近年来,我国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药药械处副处长张帅介绍,一是农区鼠害发生面积稳步降低。“十三五”末鼠害发生面积比“十二五”初减少5000万亩,全国鼠害重发生面积控制在4000万亩以内,鼠害防控挽回的粮食损失逐年上升。二是监测体系初步构建。目前鼠害监测网络已经覆盖全国各省区市。三是治理思路日臻完善,持续推进“护产业、保生态、健康宜居”的新时期农区鼠害防控目标。
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夏长冬暖,光照、雨量充沛,农作物种植多元化,鼠料丰富,环境适宜,造成害鼠全年发生、密度高、作物受害重。
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农区鼠害防控工作,突出抓好鼠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副主任黄忠革表示,广东切实抓好农区鼠害监测预警,开展传统夹夜法监测、TBS(围栏捕鼠)监测和物联网智能监测,开展农区鼠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小包装毒饵、毒饵站灭鼠等绿色防控技术,广东还率先在全国建成规模最大的TBS,这为保障广东粮食安全、实现“鼠口夺粮”发挥了重要作用。
褐家鼠是全球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鼠种。近年来褐家鼠呈种群密度上升、发生程度加重态势,农业农村部去年将其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管理。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勇介绍,褐家鼠有2个典型的摄食行为学特性,可加以利用。一是其有较强的“新物回避”习性。它们对新放置的食饵不立即取食,也不随便进入诱捕器,要作一、二天的观察、试探。故放置诱杀器物后,不宜轻易移动,免增疑忌。二是具有社会学习性。在有血缘关系的老鼠家族成员中,它们会相互传递食物信息。抗凝血剂毒饵,老鼠取食半天或一两天后,才出现不良症状,这时已是中毒中晚期;这就利于早期尚未有不良反应的老鼠,在其家族中相互传递毒饵食物信息,提高灭鼠效果。
王勇提出,通过以下三点提高杀鼠剂防效:正确使用抗凝血灭鼠剂毒饵;定期轮换使用灭鼠剂;定期监测鼠害抗药性水平,发现害鼠出现抗药性立即更换灭鼠剂。
张帅强调,接下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鼠情监测智能化,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强化防控技术绿色化,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同时要加强新药研发,尤其是加强高效低毒绿色生物源农药的推广应用。三是强化人才队伍专业化,提升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水平。四是强化技术规范化、标准化力度。目前中国鼠害标准只有2项,明显偏少,未来要加快鼠害监测与治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黄丽豪
上一篇:
下一篇:
宜施壮助力“爱媛”连年稳产高产
上一篇:
下一篇:
宜施壮助力“爱媛”连年稳产高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