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建行200万元“粤兴贷”为增城大刺鳅产业注入活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14日版次:11
  伴随着一张张渔网的起捞,丰收的喜悦如同涟漪般在广州市增城区小楼镇八仙湖荡漾开来,鲜活肥美的大刺鳅纷纷跃出水面,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
  而能有如今眼前这一幕丰收的景象,背后是满布荆棘的大刺鳅人工繁育之路。这条鱼“游”回餐桌的故事还得从十四年前,彭生萌生做大大刺鳅养殖这门生意说起。
成功孵化出十万尾鱼苗
  在增城增江,孕育着享誉四方的“水中人参”——大刺鳅。依托广东独有环境的条件,这些嘴巴尖、背部有刺的温水性鱼类,以其肉质细嫩味道佳,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的特点闻名遐迩。“要孵化这种鱼就要找到鱼种,鱼种虽小,却是养殖的‘芯片’,但在增城从未有人成功孵化过,那时候我跑遍江西、福建,向有养殖大刺鳅这类鱼的专家取经。”广州市某大刺鳅繁育基地负责人彭生回忆道。
  为了保护增城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刺鳅,寻味记忆中的鱼鲜味儿,2010年,彭生和他的团队启动人工繁育初试,首次取得大刺鳅人工授精、室内育苗等进展。“这种鱼孵化出来的苗,遇到不适合的水温就容易大面积死亡,前一两年我们不得不每天面对失败,那段时间都在积累经验,几乎不盈利,直到2017年我们才成功孵化出十万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彭生和他的团队逐步攻克了大刺鳅从野生驯化到亲本培育、人工催产和孵化等系列人工繁育技术,能够批量生产优质鱼苗,满足市场日渐增长的需求。
  苗种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养殖的条件和技术也是关键所在。“起初,我们不知道怎么配饲料,就先喂活的小鱼小虾。养殖出来的鱼个体差异大,容易彼此攻击,所以要尽量让同一个水池里的鱼个头差不多大。”彭生和他的团队在探索中前进。
  “当时大刺鳅养殖没有专门的品牌饲料,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步一步的改良饲料,他们终于在饲料方面取得突破,委托国内某大型饲料企业专门加工大刺鳅配合饲料十分契合大刺鳅食性,这让彭生既心动又犯难。“1万元/吨,这种饲料价格不便宜,养大一批鱼大概需要30元/斤,养殖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成本。
  加之近两年来,大刺鳅的鱼苗需求有所增加,基地产能需要继续扩大,彭生拟扩建了20个繁育池。
20个繁育池扩建成功
  建设银行广州增城支行很早就关注到了小楼镇持续推进“一仙姑、一棵菜、一头猪、一条鱼、一粒米”特色品牌发展,但增江大刺鳅“这条鱼”,由于鱼养殖业容受水质、天气、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申请贷款较难。
  了解到彭生的需求后,建行增城新塘支行根据该基地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结合“粤兴贷”产品,给出了一整套配适的还款计划。额度高、手续简、审批快、利率低让彭生十分满意。拿到100万元贷款的当天,彭生如期推进繁育池扩建工程,与某国企的饲料订单也顺利签下。“20个繁育池扩建成功后,在目前基地已有亲本8000斤的基础上,明年将翻一番,保种达20000斤,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彭生难掩兴奋之情。
  之后建行广州增城支行陆续为彭生提供无还本续贷累计超200万元。在建行的资金支持下,某繁育基地每次遇到扩大规模、改善设施等融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基地还将通过进行工厂式高密度养殖,进一步升级苗种孵化繁育设施设备,创建5G智慧渔业平台,提高养殖智慧化水平。“不断的投资像滚雪球,资金压力很大,有了建行的贷款支持,我们才发展得更好。”彭生说。
  在金融的支持下,大刺鳅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美食,从传统养殖到5G智慧渔业平台创新,建行广州增城支行以“金融活水”搅动企业资金“一池春水”,为保护、养育土著鱼类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张依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