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破“村推”骗局,先治“信息裸奔”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28日版次:02
  近年来为了便利农村群众,特别是农村老年群众使用电子医保卡,部分获得电子医保卡接入授权资格的第三方平台会到农村地区,进行推广活动,指导村民注册、激活电子医保卡,这种活动也叫“村推”。然而,一些犯罪团伙也盯上“村推”活动,将其变成了大肆套取群众个人信息的渠道。(12月25日《新京报》)
  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看,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前者基于亲密的人际关系和共同的价值观,后者则是一个更加理性化、工具化的组织形态。在这个案例中,犯罪团伙利用了乡村社区的特质——即居民间相对紧密的社会联系和对外来人员的信任,成功地实施了他们的骗局。村民们出于对乡镇卫生院及医保部门的信任,轻易地交出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这正是对滕尼斯所描述的社区信任的一种误用。
  在这起案件中,医保部门的监管不力成为了犯罪得逞的关键。个别工作人员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原则,轻易开具介绍信,为犯罪团伙披上了“官方”的外衣,使得原本应有的审核把关形同虚设。换句话说,当制度设计或执行出现问题,原本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反而可能成为滋生犯罪的温床。医保部门的这一教训,无疑是对该理论的生动诠释。
  众所周知,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反诈宣传不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接收和传播反诈信息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加之老年人口众多,子女多不在身边,使得这一群体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本案中,犯罪团伙专挑偏远村庄下手,正是利用了这一薄弱环节。这不禁让人反思,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反诈宣传真正走进乡村,覆盖到每一个需要保护的角落?
  面对“村推”骗局,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和反思的层面,而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提升公众防范意识。一方面,司法部门应加大对诈骗分子的打击力度,以儆效尤。通过组织专项行动,对涉及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进行从重从快处理,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医保部门应深刻汲取教训,完善内部监管机制,严格审核第三方平台的资质和人员身份,确保“村推”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同时,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提升公众防范意识方面,我们需要创新宣传方式,让反诈信息真正深入人心。可以借鉴“精准宣传”的理念,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和老年群体的需求,设计贴近生活的宣传材料和活动形式。比如,利用乡村广播、墙体标语、村民大会等传统媒介和平台,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和警示故事,让反诈知识在乡村地区生根发芽。同时,建立畅通的举报渠道,鼓励村民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格局。
  “村推”骗局虽已破获,但留给大众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相关部门为乡村织就一张信息防护网,让每位村民都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与福祉。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下一篇:“心理援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