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74%预制菜消费者为已婚人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2月28日版次:10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俊杰

  近日,“食品产业新型工业化论坛暨2024预制食品(预制菜)产业基地生态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2024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中国预制菜产值为3716.5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小幅回落,但整体保持稳定增长。
年轻消费者逐年增多
  当前,预制菜产业处于政策机遇窗口期。从省级层面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广东、湖南、湖北、宁夏、江苏、山西、山东、河南、福建、内蒙古等25个省区出台了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广东是全国预制菜产业的策源地,聚集了超6000家上下游相关企业,2023年全省预制菜产值突破700亿元,已成为全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之一。
  产业发展见证技术创新。目前预制菜生产技术处在食品工业生产技术的最前沿,并与前沿学科技术领域交叉融合趋势明显,如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营养组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促进新兴预制菜食品品类的开发。同样,新型催化剂、纳米材料、可降解包装、可食用包装等前沿化学和新材料领域在推动预制菜的健康、营养、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政策引领和技术创新下,预制菜成为许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根据京东数据,2023年,在京东超市预制菜用户中,二线及以上城市用户占比67%,家庭用户占比76%。从购买人群来看,女性占比55%、已婚占比74%,21-30岁的年轻化及单身人群增长趋势明显。另外,不同菜系预制菜产品层出不穷,大盆菜、风味小龙虾、酸菜鱼、盐焗鸡、烤乳鸽类、二次元食品、功能性预制菜、卤味预制菜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产业发展呈五大趋势
  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产业规模迅速增长,预制菜产业将在未来呈现“企业集聚化”“区域特色化”“智能制造化”“产业规范化”“投资国际化”五大发展趋势。
  企业集聚化表现为由龙头企业通过其强大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吸引和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发展,逐步转变为生态平台构建、食品安全以及监管标准逐步完善的生态引领发展模式。
  区域特色化将由“特色产业”向“特色品牌”扩展。预制菜特色产业将带动传统烹饪技艺传承创新,更多地区独特风味被加工成预制菜产品,产品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如吉林人参结合大湾区的饮食习惯,开发“人参盆菜”预制菜等特色产品。
  智能制造化将由“自动产线”向“智能工厂”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预制菜生产正逐渐向全生产链条的智能化延伸,通过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打通从研发到市场的全价值链,可实现从食品研发到生产调度、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驱动,从而提升产品的价值溢价,进一步加速“自动化“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产业规范化将由“范围界定”向“标准体系”深化。未来,预制菜产业将深化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包括原料筛选标准化、生产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标准化、设备管理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等方面。预制菜食品安全要求将更加规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都将更加完善。
  投资国际化将由“产品出海”向“投资出海”延伸。目前,预制菜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和品质,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
精准定位打造品牌矩阵
  预制菜产业该如何发力?预制菜产业可以通过完善标准、精准定位和消费引领等进行发力。
  完善标准,旨在保障产品品质赢得市场信任。由地方政府牵头,搭建预制菜全产业生态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食品安全与质量链条的标准化管理进程,整合企业数字化生产、供应链、流通销售能力,打通产业上中下游,推动预制菜产业规模化发展。
  精准定位,形成特色品牌矩阵协同格局。报告提到,通过发掘特色预制菜单品,寻求差异化发展,有助于在众多基地中脱颖而出。同时,推动预制菜消费名品的持续迭代,巩固加强消费名品的竞争优势,延续品牌影响力,打造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预制菜系列。
  消费引领也是促进预制菜产业发展一环。一是消费引领,洞察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二是建立全球研发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各地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三是建设全球销售网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全球销售渠道,建立销售体系,包括售前咨询、售中服务和售后支持等环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