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2版: 家庭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村里过年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1月07日
版次:
12
吾乡过年可比城里有趣多了。 视觉中国供图
自从父母随我们姐弟定居城里后,每年春节都是除夕到饭店订一桌年夜饭,在刷手机、抢红包中度过。每当这时,我总会想起吾乡过年的场景。
吾乡是一座平原小镇,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成长,一直生活到18岁。吾乡过年可比城里有趣多了,新鲜玩意也多,让小孩子乐此不疲。吾乡过了腊八就是年,闹完元宵出了正月,年才算圆满结束。
吾乡是镇中心,村大人多,一到年根底下,吾乡的秧歌队、高跷队、锣鼓队就紧锣密鼓地张罗,还夹杂着跑旱船、舞狮子、赛马等节目,都是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自编自演。街头巷尾,忙活了一年的人们在新旧交替的时刻,敲起锣鼓,扭起秧歌,唱起来、跳起来,抖落旧年的疲惫,换上新年的朝气。
我们一大家子都是热爱民间文艺的高手,爷爷敲锣打鼓样样在行,伯母扯块红布扎在腰间扭秧歌,堂哥戴着脸谱踩上高跷蹦蹦跳跳,连一向忙碌的小脚奶奶也偷着出门客串一把文艺演员。年纪尚小的我也不甘示弱,缠着叔叔给我做了一副高跷,跟在哥哥姐姐后面招摇过市。
我踩着高跷在人群里穿梭来穿梭去,最喜欢的还是观看节目,尤其是跑旱船,用花花绿绿颜色各异的老粗布扎起来的旱船怎么看怎么像古代新嫁娘的大花轿,跑旱船的小媳妇浓妆艳抹,其实是上了年纪的老汉乔装打扮,在旱船里晃来晃去,还时不时与领船的艄公来两句精彩的对白,逗得人们捧腹大笑。
吾乡的文艺队白天排练,晚上排练,只要有空闲,男女老少就走出家门,走上街头。吾乡的文艺节目除了自娱自乐,还组织文艺汇演,正月十五前后到其他乡镇、县里演出。
扭秧歌、踩高跷看似简单,扭到鼓点上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吾乡铜锣大鼓的威力,丝毫不比城里的高档音响设备差。
舞狮子、耍龙灯、赛马等项目需要宽阔的场地,通常都选在晚上,两个村交界的地方。赛马是吾乡过年的传统节目,那时候的吾乡没有柏油路,何况赛马也不需要柏油路,马有马道,如果上了高速,马还不肯撒欢跑呢!
一听说晚上赛马,我的兴奋劲就上来了,连饭也顾不上吃,缠着哥哥姐姐早早出发,去赛场占一个靠前的位置。奶奶总是点着我的额头说:“这孩子随谁呢,这么野,不像个姑娘家!”
不仅小孩子好凑热闹,三里五村的乡亲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观赏赛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赛场两旁,路中间是赛马的场地,参加赛马比赛的后生一个赛一个英俊,马过之处如旋风闪过,溅起尘土飞扬。有的后生在马背上玩杂技,随着马身忽前忽后的动作变化身姿,那精湛的骑术令人惊叹不已,掌声、笑声、欢呼声经久不息。那场面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是文字形容不出来的狂欢景象。
乡亲们也许说不出当红歌星、影星的名字,但是吾乡谁的秧歌扭得好、谁的旱船跑得好、谁的马儿骑得溜,人人津津乐道。
祖父母去世后,父母来到了城里,我回老家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少。听老家的亲戚讲,吾乡村村通公路,家家装宽带,吾乡过年已经没有了赛马,但锣鼓队、秧歌队、高跷队、跑旱船等节目保留了下来。
父母上了年纪,越来越念旧,二老不满足在视频里和兄弟姐妹们拜年,看节目。今年春节,我和弟弟打算带上二老回村待几天,零距离感受一下村里过年的气氛。
□徐俊霞
上一篇:
赵叔“花式”送年礼
下一篇:
你妈妈说你喜欢
上一篇:
赵叔“花式”送年礼
下一篇:
你妈妈说你喜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