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船载放鸭:每船养鸭两三千只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16日版次:11
| 岭南风物 |
  在古籍《尔雅》中,记载了伏羲氏发明网捕捉野鸟的事迹,其中被捕的野鸟中就有绿头野鸭。当时将野鸭称之为凫,家鸭称之为鹜。
  广州地区水网密布,养鸭历史久远。
  汉墓中考古出土有大量的陶鸭模型,文献资料记载了唐代养鸭即已形成较大的规模。
  至明清时期,广州地区的养鸭业因地制宜,与稻田控制害虫相结合,形成了以船载鸭、流动养殖的方式,并成立了鸭埠,对养鸭船和鸭民进行管理。
  明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克路士于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冬到达广州传教,并在此生活数年,1569年(隆庆三年)返回葡萄牙。其述著《中国志》于1570年2月20日刊行。
  他这样描述养鸭船:
  他们有用藤茎编成的和船一般长的笼子,养着两三千只鸭,按船的大小或多些少些。有的船属于贵人,船上有他们的仆役,仆役喂鸭的方式有如下述。天大亮后,他们给鸭子一点浸泡过的米吃,但不让鸭子吃饱,喂过后,他们打开一扇朝着河的门,那里有一道用藤搭的桥。鸭子前进时简直是奇观,因数量太多,在进出的时刻一只翻滚到另一只身上。鸭子在稻田里一直吃到晚上,管船的人从稻田主人那接受一笔钱,作为鸭子到田里吃食的报酬,因为鸭子清理稻田,吃掉长在稻田里的杂草。到晚上,他们用一面小鼓把鸭子唤回,尽管各种船聚集一处,鸭子却都根据鼓声知道自己的船并返回船里。
  广州地区的养鸭船规模大,每船可养鸭两三千只,小一些的鸭排也可养五六百只;饲养方式则是上岸放养至稻田吃虫(蟛蜞为主)和杂草,秋冬稻谷收获后吃遗稻。
  这种规模很大,且能惠及稻谷虫害防治的养殖方式,在广州地区乃至中国的养鸭历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近年,一些描绘广州地区船舶的清代外销画被外国收藏机构公布,养鸭船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何浓

上一篇:世说新语

下一篇:| 笑林广记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