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在反向春运中感受时代脉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23日版次:02
  当农历新年的钟声在2025年的寒冬敲响,一场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正在中国大地上演。不同于往昔单向的返乡潮,“反向春运”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团聚方式,悄然崛起,成为这个节日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中国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犹如金科玉律,指引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故乡不仅是出生地,更是情感与精神的归宿。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口从乡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的大规模迁移,使得“志在四方”的理想成为了现实。年轻一代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奔赴远方。他们用行动证明,在现代社会中,“我心安处即故乡”。
  “反向春运”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高铁网络的扩展,极大地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航空市场的开放和票价策略的灵活性,让长途旅行变得更加便捷且经济实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降低了“反向春运”的门槛,使得更多家庭能够选择这种新的团聚形式。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反向春运”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它打破了以往固定不变的团圆模式,赋予了节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那些已经适应城市生活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到来不仅缓解了他们在外地过节时可能产生的孤独感,还为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反向春运”也为春节期间的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一线城市往往因大量人口外流而变得冷清,商业活动也相应减少。但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反向春运”,这些城市的消费市场得以复苏,餐饮、旅游等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团聚方式促进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当然,“反向春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例如南北习俗的不同、城乡生活方式的区别等。但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促使家庭成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从而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
  每一次跨越山海的相聚,都是爱的见证;每一回克服困难的努力,都是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无论形式如何演变,春节所蕴含的亲情和团圆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这根无形的纽带将继续连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在新时代续写属于我们的感人故事。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恶意欠薪”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