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为什么车厘子运一个月不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1月23日版次:09
  年关将至,水果界的“当红炸子鸡”非车厘子莫属。
  前有车厘子大降价,价格几乎低过草莓;后有年轻人狂炫车厘子把自己吃进医院。
  眼见红得发紫的智利、加拿大、美国车厘子塞满超市货架,网友们又有新疑问:新鲜水果一向保鲜期较短、损耗率高得惊人,这些来自半个地球开外的车厘子,在海上漂泊了近1个月,为什么还能新鲜水灵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七成熟时采摘
  果实的保鲜期和品种有很大关系。
  从海外进口、通常在春节期间上市的车厘子,种名为欧洲甜樱桃。这种樱桃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具有果子大、硬度高的特点,果实相对紧实,果皮也有一定的韧性,因此更能抵抗运输中出现的颠簸和碰撞,具有较强的耐存储性。
  这一优势也让车厘子远销全球各地。
  品种是基础,适当的采摘时机也延缓了果实的衰老速度。
  果实的成熟和衰老速度,很大程度受一种名为“乙烯”的天然植物激素影响。
  比如我们之前常用到的猕猴桃催熟方法——在苹果或香蕉旁边放两天,就是因为成熟的苹果会释放乙烯,旁边的猕猴桃也会受乙烯影响,成熟得更快。古人会利用焚香来促进梨的成熟,也是利用了燃香过程中会产生乙烯的原理。
  对车厘子来说,乙烯同样具有较强的催熟效果。山东省滨州农业学校李永娥等学者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通过向欧洲甜樱桃喷洒乙烯利,使植物内部乙烯、脱落酸的含量增加,能够影响内源激素水平和平衡关系,使果实提早成熟。
  也就是说,乙烯含量越高,果实成熟衰老越快。相反,乙烯含量越低,果实衰老速度也会相对较慢。
  那么什么时候乙烯合成量最低呢?一般是七、八成熟时期。
  南京农业大学陈星星等学者曾以桃果实为案例,发现七成熟、八成熟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明显低于九成熟果实。
  因此,果农会在车厘子七成熟时采摘,此时的果实乙烯合成水平较低。此时采摘可以减少车厘子释放的乙烯,减缓果实成熟的过程,从源头上延缓腐败的发生。
进行“冷激”处理
  采摘后的果实,会立刻进行“冷激”处理,即迅速放进冰水里降温,洗一遍“冷水澡”。
  时值南半球夏季,智利等地的日最高气温逼近30度。从室外的30度到气温低至零下的冰水中,车厘子面临巨大的温差环境,会出现“冷激效应”。学者魏然在《冷激处理在甜樱桃采后保鲜中的应用及展望》一文中表示,冷激处理通过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车厘子表面和内部温度,对果实形成一种“低温胁迫”环境,即模拟了一种“冷害”环境,激发果实的保护机制,促使果实分泌大量多胺,而多胺可抑制乙烯合成,从而进一步延缓果实的衰老。
  同时,适当的冷激处理还可以有效提高果蔬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果实的呼吸强度,从而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保护果实硬度,提高果实的保鲜能力等。
  在对车厘子的处理中,对呼吸作用的抑制是重要环节,因此抑制呼吸作用的手段不仅有冷激处理,还有全程冷链运输。
  车厘子采摘后18小时内就会被送至冷库存储,并保持全程冷链运输,让果实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持续抑制车厘子果实的呼吸代谢活动和水分蒸发,保持果实的新鲜口感。
覆盖“保鲜膜”
  最后,包装技术也是重要的保鲜手段。
  清洗后的车厘子上会喷洒一层食品级保鲜剂,这种保鲜剂覆盖在果实表面,就像给车厘子覆盖上一层看不见的“保鲜膜”,不仅延缓了车厘子的水分流失,还能阻隔病原菌的侵入,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有效延长车厘子的储存期。
  保鲜剂外面还有一层包装,这可不是普通的塑料包装袋,而是“气调包装技术”。包装中的气体成分被重新调整,氧气浓度被大大降低,而二氧化碳浓度则相对升高,从而将车厘子置于低氧环境,不仅进一步减缓果实的呼吸作用,延缓代谢,还抑制了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减少腐败变质情况的发生。
  所以,车厘子能新鲜送到人们手里,不仅有车厘子强大基因的作用,背后还有一整套完整的保鲜体系加持。 □章南
分享: